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ookben.cn - 手机访问 m.bookben.cn---书本网【gzbysh】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荟萃老北京700年文化精髓:大城北京 作者:林语堂【完结】   第一部分   第1节:老北京的精神(1)   第一篇老北京的精神在一九四九年中国共产党掌握中央政权之前,北京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性的都城之一。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巴黎和北京被人们公认为世界上两个最美的城市,有些人认为北京比巴黎更美。几乎所有到过北京的人都会渐渐喜欢上它。它的难以抵御的魅力恰如其难以理解和描绘的奥秘。事实上所有古老的大城市都像宽厚的老祖母,她们向孩子们展示出一个让人难以探寻净尽的大世界,孩子们只是高高兴兴地在她们慈爱的怀抱里成长。像北京这样的城市,人们每年都在对其增进了解。在巴黎生活了十年后,只有那些勇敢之士才会宣称他们已经了解了那个城市。北京也是如此、这是一个有待探寻的城市,决不是周游几日就能了解的。要真正了解它,非长住其中不可。民国初期,我见到许多来北京作十天半月游的欧洲人,结果却是决定在此定居。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个性。一位毫无个性的女士也可能很迷人,但一个城市却不同。所有古老的城市都是经历若干世纪成长演变的产物。它们饱经战争的创伤,蕴含历史的积淀迹。它们是已逝的人们的梦想的见证。就像拿破仑和奥斯芒在巴黎留下了他们的痕迹,玛利亚·特利莎女王和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维也纳记载着他们的历史一样,永乐、乾隆皇帝也将他们的历史载入了北京城的史册。特别是乾隆,在六十年的和平、繁荣统治期内,重建、缮饰、美化了每一个历史性建筑物,使北京成为富丽堂皇的城市。   然而,一个城市绝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多少代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创造成就给这个城市留下宝贵遗产,并把自己的性格融于整个城市。朝代兴替,江山易主,可北京老百姓的生图1山水活依然如故。十六世纪,宦官们在文武百官头上布下一片恐怖气氛。宦官魏忠贤尤其嚣张,他将自己的画像悬挂于全国各地,迫使人们向其鞠躬示敬。他还出资修缮西山碧云寺,以使自己在北京留些痕迹,但同样是匆匆过客,与别人并无二致。城市永在,而他们的人生岁月转瞬即逝。可见任何城市都要比一时主宰它的人伟大。   有三个重要因素,结合起来便赋予了北京独有的个性:自然、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大自然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类艺术体现于装饰北京的那些塔楼、宫殿;人们的生活方式、贫富状况、风俗习惯和节庆活动决定了城市生活是舒适、闲逸、富有朝气,还是充满了斤斤计较的,赚钱狂似的商贩们的喧嚣与粗俗。幸运的是北京的自然环境、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北京的魅力不仅体现于金碧辉煌的皇朝宫殿,还体现于宁静得有时令人难以置信的乡村田园景象。就是从这样的城市中,人们既为它的艺术格调,建筑风格和节日风采而兴奋不已,同时也会享受到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   我们将在此书中依次讨论以上三方面因素。北京的建筑为数众多,本书将用很大篇幅来作介绍,介绍其中的宫殿、寺庙和皇帝陵墓。可以说并不是埃菲尔铁塔代表了巴黎,而是蒙玛特区的咖啡馆生活和圣日耳曼林荫大道赋予巴黎以特殊的情调。北京同样如此,那些宫殿的确可以吸引游客,而北京的真正魅力却在于普通百姓,在于街头巷尾的生活。人们永远也不会理解究竟是什么使北京的穷苦百姓如此乐天而自信,原来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   对北京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气候。冬季,天蓝得让人无法置信,阳光灿烂,却又干燥寒冷;夏季,雨水充足,凉爽。其次是鳞次栉比,蔚然壮观的建筑群。再其次就是在传统习俗影响下的北京人所独具的幽默感,耐性和彬彬有礼。天空澄澈,令人心旷神怡。殿阁错落,飞橹宇脊纵横。黄包车夫们滔滔不绝地说着笑话,幸灾乐祸地拿人开心。宽厚作为北京的品格,溶于其建筑风格及北京人的性情之中。人们生活简朴,无奢求,易满足——大约在几百年前就是如此。这种朴素的品质源于北方图2北京平面图A.德胜门a.动物园B.安定门b.五塔寺C.东直门C.大钟寺D.齐化门d.黄寺E.东便门e.雍和宫(喇嘛寺)F.哈德门f.煤山G.前门g.什刹海H.顺治门(宜武门)h.地坛I.西便门i.日坛J.平则门j.月坛K.西直门k.白塔寺L.广宁门m.罗马天主教堂(北堂)M.南西门(右安门)n.清真寺N.永定门p.大清门(1912年改中华门)O.江擦门(左安门)q.贡院P.正阳门r.观象台   第2节:老北京的精神(2)   1.内城s.金鱼池2.皇城t.先农坛3.紫禁城u.天坛4.外城v.天宁寺5.城墙人快乐的天性和粗犷的品格,快乐的天性又源于对生命所持的根本且较现实的认识,即生命是美好而又短暂的,人们应尽情享受它。现代商业活动的喧嚣吵嚷在北京却少为人知。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与朴素的思想的熏陶下,人们给精神以自由,创造出了伟大的艺术。   城市的自然特征主要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还有起着色作用的太阳光,起反射作用的天空以及我们周围的大气层。北京的气候似乎打定了主意要一成不变,通常它总是阳光明媚。冬季干燥,夏季湿润。雷雨在七、八月份来临,要到十月初方可停歇;只是春天的雷雨来得较迟。天气变化界线分明。雨一下起来,就相当急骤,天晴起来,又是万里无云。在北京,人们体会不到那熟悉的四月小雨的滋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如这著名诗句所云。)一夜小雨过后,干燥的气候会使潮湿的地面很快地蒸干,树木又开始焕发精神,耀眼的绿装在清新的空气中更显明亮。玉泉山上的白塔在清朗的空气中清晰可见,似乎离我们更近了。   在北京,人们既得享碧蓝的天空,又不得不吸食尘土。俗话说;无风三寸土,雨天满地泥。北京的确如此,但这主要说的是人行道。宽阔的哈德门车马大街,宽达十五英尺左右,延伸在中央大道两旁。柏油马路没有尘土,在风天骑车经过总理衙门前铺好的柏油路时,你会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好处。此外,北京洛克菲勒医院的研究结果证明,由于北京有强烈的日光照射,尘土中细菌的百分比大大降低。太阳光将尘土晒至黯淡的深黄色和灰色。一色黄灰的房屋墙壁,被寺庙赤褐色的古墙点缀着,地衣覆盖的屋脊呈黑色或灰蓝色,如此单一凝重的色彩只有在阳光灿烂的大晴天,才会闪烁夺目,显出特色。   一个城市即便尚未臻于完美,人们也依旧会喜欢它,还要留恋其旁的山峦、河流。即使人们很少去游览,有关那些胜地的古老故事也会使整个城市生活充满活力。北京城距西山十至十五里,西山越向远处越显高峻,上有数百年的古庙,从汩汩山泉中流出的清澈溪水,一直流淌进城中的太液池。香山狩猎公园占地面积广大,以其白塔、古树和岩石而著名,据说是乾隆皇帝的猎鹿场所,其中还建有许多富家别墅、如今要到此处,从西直门乘车只需半小时。玉泉山上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白塔,在阳光下灿烂夺目。颐和园中的万寿山也总是遥遥相对,依稀可见。北京城内的小溪都源于西边山中,其中有一些虽污浊滞缓,但玉泉山的泉水却清得令人难以置信,凉得让人无法入浴,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玉石般翠绿晶莹,因而其山得名为玉泉山。   站在西山卧佛寺或碧云寺,人们得以鸟瞰这一辉煌的城市。五里长厚重的灰墙清晰可见,若在晴天,远处门楼看起来如同灰色大斑点。惊人的大片绿色呈现于闪烁的金黄色殿脊间,那就是远处的太液池。   许多世纪以来,由于北京一直作为中国的首都,南北方人口都聚集于此。他们大多数为北方人,身材高大,精力充沛,体质健壮。没有南方人的那种懒惰样子,不似白脸的苏州小伙子和纤细腰肢的上海小姐。人群衣眼的主要颜色似乎多是暗灰色和蓝色,随处可见着蓝装的人们,与那些身着长袍的蒙古人,西藏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头发修剪得干干净净,高大的身躯骑在弱小的毛驴或蒙古小马上,模样可笑。暗红褐色或黄色的喇嘛教徒的长袍也对比鲜明,颜色区分了该宗教的两个主要的图3骑兵御林军容木刻局部派别。节假日和春天来临时,女人们,尤其是郊区的女人们,出门都穿上颜色鲜艳明快的服装,诸如红、紫、绿等色。   我们将用单独一章介绍北京人的生活。但在此先要简单聊聊作为北京特点之一的北方人的品质。他们基本上很保守,具有保守派所有的好、坏两方面特点。他们不愿意接受现代新观念更偏爱千百年来在宗教信仰影响下形成的礼仪和行为准则,诸如长长的送葬队伍,古老的摇篮曲,男女相亲,在院子里种石榴树。现代的,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感到面对老北京人的准则,他们为之骄傲的价值观受到骤然的抵制。再来看看旅居北京的外国人,他们迷恋北京的艺术,同时却对它幽默的谚语和风俗感到困惑。他们中有些人也过上北京式的生活,只是不要用庭院将正房与东厢房分开,电灯要明亮些,电话服务好一些。另一些人成了学者,学习汉语文字,钻研历史与古典文学。这些人被他们的同胞们称为“怪人”,是企图动摇公众对“白人声望”的信任的人。他们的妻子则发誓不愿意离开北京,也离不开那些待他们的孩子如同己出的保姆。   不论在哪个城市,对于旅游者与居住者来说,真正要紧的是与之接触的人:家中的仆人,餐馆里的服务员,黄包车夫和出租车司机。他们可能偶尔会由于芝麻小事或无缘无故地找你的麻烦,但平时他们循规蹈矩,温和有礼,无偿地创造快乐的生活。黄包车夫们一路上总是说个不停,若是遇到一位能听懂的人,他们一路上会和你做一次漫长而愉快的谈话。他们更多时候是喜欢给予而不是接受他人的建议。北京的保姆多是温柔、朴素、极富自尊心的人。北京的服务员远近闻名,他们发明了既不失尊严,又周到热情为顾客服务的秘诀。东兴楼的服务员,身着蓝色的礼服,胳膊上搭着条白毛巾,站立一旁几乎是喊着而不是说出对顾客的亲切问候,似乎你就是最伟大的人物,他尽最大努力将你服侍得舒舒服眼的,用坦率的眼神望着你,用淳厚的语调与你谈话。他心里明白,你同他一样也在努力谋生,而他却为自己的职业而骄傲。他们温和热情的天性为城市日常生活的运转添加了润滑油。当然还有些喜欢装腔作势,哗众取宠的狡诈政客和暴发户,但如果他们久居于此,甚至也会变得随和起来,并吸收城市古老生活方式中的朴素与庄重。北京就如同一位老妇人,教会人们如何去创造一种舒适、平和的生活。   什么东西最能体现老北京的精神?是它宏伟、辉煌的宫殿和古老寺庙吗?是他的大庭院和大公园吗?还是那些带着老年人独有的庄重天性站立在售货摊旁的卖花生的长胡子老人?人们不知道。人们也难以用语言去表达。它是许多世纪以来形成的不可名状的魅力。或许有一天,基于零碎的认识,人们认为那是一种生活方式。那种方式属于整个世界,千年万代。它是成熟的,异教的,欢快的,强大的,预示着对所有价值的重新估价——是出自人类灵魂的一种独特创造。   图4弩图5千佛塔一个侧面图6乾隆初年瓷器   第3节:四季(1)   第二篇四季任何城市的气候都在人们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有人说希腊的生活观念,甚至希腊散文的清新风格都是辽远开阔的爱琴海和地中海上明媚可人的阳光的反映。如果在寒冷的挪威,对裸体艺术的崇拜是令人不可想象的。在印度,森林中的智者获得聪明才智是由于气候如此炎热,唯一可做之事便是坐在荫凉处冥思苦想。法国温暖的气候为人们建造露天咖啡馆提供了可能性。这样的设施建于寒冷多雨的气候里是不太可能的。英国人需要用丰盛的早餐和正茶增强他们的御寒能力,去勇敢面对早晨的寒冷。为了逃避下午的大雾,也同样渴望红红的炉火和热茶。我相信寒冷的天气和厚围巾甚至对语音也有一定影响,像在英国,人们用围巾扎紫喉部肌肉,说话时几乎张不开嘴。北京方言中也有清纯敦厚的元音,听起来很悦耳。只是在人不觉寒冷时才会发出如此悠闲适度的韵律。   北京位于北纬四十度。就气候而言,对北京倒并无什么不良影响。处于同一地理位置的纽约,意大利南端,希腊北方及伊朗也是如此。北京冬季阳光明媚,夏季雨水充足,这种结合看起来非常理想。雷公自十月份离开北京整整一个冬季。湖面、池塘结了一层薄薄的冰,乡村的孩子们就穿着布鞋在冰面上滑来滑去,有时借助于绑在脚上的干草溜冰。(据马可·波罗先生记载,忽必烈汗和他的王子们曾举行过溜冰游乐会。)气候干冷得刺骨,西山顶上可能会被雪覆盖,但这很少见。干燥、稀薄但却明亮的太阳将地面的士照成明净的浅黄色。乡下的土被严寒冻得龟裂开来。   冬季里,西山的小羊长出了浓密的羊毛。人们逃进了挂着厚棉门帘的大门内,门帘上有木板加固以防寒风吹得它嘎嘎图7炮响。在酒馆里,蒸气与人们呼出的气体混杂在一起,七十度老白干的气味与芳香的洋葱,烤羊肉味混杂在一起。男人、女人们都明智地穿上了内树皮毛的长袍。羊皮非常便宜,甚至连黄包车夫也能买得起。衣服末襟附着一冬天的灰尘。老人们的斗篷,通常用布或丝绸制成,黑色或红色的头饰,系在头上,绕在脖子和肩上。穿着上一个最明显的习惯就是将裤角用带子系起来,起到防尘和保暖作用。此外还有一种穿法,就是棉裤外穿上套裤。这套裤也是在脚踝外扎住,但是后面的裤腿上口被去掉,前面的裤腿系在腰上,这样既保暖又不妨碍腿的自由运动。   屋子里是用炭火盆取暖。燃烧的木炭放在厨房中,直到不冒烟了再放人铜盆里,盖上热灰。窗户用厚实、耐用、柔软的纸蒙住,可用来隔离冷风和热气。真正的御寒措施要属土炕。那是修在屋内的卧榻,通常是顺着屋子的长度而设的,能有七八英尺宽,和一般床的长度一样。这种炕用泥和砖筑成,生火和通风都在屋外,白天它的功用是代替座椅,晚上才用作床。不富裕的家庭,取暖设备很有限,冬天里可能全家人都挤在一个热炕头上睡觉。通常人家用草席子铺地,富裕家庭却用豪华的厚地毯。人们在外衣内穿了几层内衣,晚上便不用换睡衣——当天气寒冷时会感到很方便。有些很穷的满族人睡觉时一丝不挂,以减少睡衣的磨损。   第4节:四季(2)   当屋外狂风呼啸,干燥的树枝被折断压在屋脊上,屋内却温暖舒适。夜幕降临,屋内一片平和的气氛。有寂静,也有喧嚣。胡同里开始慢慢有了动静。古时候,钟鼓楼传出的钟声充当着守夜人,这职能现已被城市雇佣的守夜人所代替。他们走街串巷,用木锤击着梆子,午夜击三下,破晓时去五下。小巷里传来小贩们的叫卖声,轻柔,低沉,远远地拉着长腔。听说有些欧洲人认为这种叫卖声是对人们睡眠的最讨厌的干扰,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那是一种独特的、平静的、睡眠时不可或缺的声音。   无论冬夏,小贩的叫卖声都充斥着小巷。他们很注意街坊的安静,只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轻微的骚动。小贩们对于家庭主妇来说作用非浅。她们感谢小贩的服务,如果她们不愿意去市场,那就可以不去,因仍能从小贩那儿买到需要的东西,因为生意人会送货上门。卖鱼的大约上午十点左右到来,卖女人图8天坛正面之大理石栏杆图9颐和园建筑之一图10战阵图11演习们日用小物品如针线、带子、孩子玩具的小贩们一天中随时都可能上门。另一种买卖就是走街串巷收瓶子换火柴的。这种小贩说不定何时来,只要他们一来。勤俭的主妇们就会准备好空瓶子,换取免费的火柴。这种小贩的到来并没有频繁到打扰小巷平静的程度,倒是给小巷带来了生机。   不同的街头小贩都能根据其不同的叫卖声识别出来。在炎热而令人倦怠的午后,大音钗的颤响告诉人们有人来给孩子理发了。理发师被请进院子里,如果妈妈愿意,她会自己提供水盆和毛巾。铜盘的叮当声告诉人们卖酸梅汤的来了,那是一种用又酸又甜的野果制成的冷饮。   再没有什么能比夜里十一点听到用瓷勺敲碗的叮当声更令人高兴的了,那是小贩来卖浸糖水的小汤圆了。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会听到小贩们叫卖甘美圆润的冻柿子的吆喝声,还有孩子们喜欢吃的冰糖葫芦,裹着糖的小果,五六个申成一串,染上红色招徐顾客。有人在宋代的短篇小说中,即在上溯至十二世纪的作品中,便读到有关在居民区卖烤山鸡、烤鹌鹑的小贩的情形。汤圆、热面、冷饮都可作为夜间快餐——尤其是在电话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种巡回移动的餐馆是个不错的玩意,主妇们不必离开家门就可买到许多略显奢侈的食品。   这些商贩们有一特别之处,就是他们用手捂住耳朵的样子。人们能想象到,若用手扣在嘴边,那拉着长腔,又总是富有节奏的叫卖声会传得更远,但他们似乎也相信若用手扣在耳边,声音会更清晰——可能是他们自己听得更清晰吧。   春天来了。人们从市郊采回象征春天来临的桃花枝儿,坐着黄包车和四轮车路过西直门大街或哈德门大街。在城内有无数的寺庙、公园。人们或是去前门外古老的寺庙内赏了香,或是去昭孝寺观牡丹,或去更远的先农坛那边,在外城南门内饱览刚刚发芽的桑树叶。人们还可以去齐化门外的东药店祭拜司掌婚姻和长寿的各位神灵。前门外的天桥,是个大众娱乐场所,有拳师和卖艺人的表演,还有露天演戏,十分活跃。花市设在厂甸。庙会通年常在,主要是在东城的隆福寺和酉城的护国寺,每月交替举行,在固定的日期,如一日,十一日,二十一日在一处举行,三日,十三日和二十三日便在另一处举行。   城外,在白云观附近的跑马场,有赛马跑道。再向远处,在万寿寺,人们可以在直通颐和园的水面泛舟。在西山游览至少要一天时间,因为要游玉泉山或卧佛寺,或更远一点的西山八大处。有春假的人们则要出城去游览明十三陵,或是居庸关一段的长城。   由于北京处于北纬区,春天很短,而秋天又与冬天连得很紧。不知不觉中,它由春天进人中最理想的季节——夏天。许多公园里都有茶馆,人们可以在古老的绿柏树下品茶,懒洋洋地躺在矮藤椅上,闲看周围的世界。每到星期日,中央公园里总是人群熙攘,但在平时,中央公园、先农坛里却是一片荫凉恬静。坐在露天的茶园中,附近是古墙和皇城门,花上两毛钱买碗面条,深谙悦人之道的小伙计在旁侍候,这些似乎表达了北京生活的精华。这也正像逛庙会,人们从中体味到一种宁静悠闲的气氛。悠闲,一种对过去的认识,对历史的评价,一种时间飞逝的感觉和对生活的超然看法油然而生。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可能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不是自然状态下的现实存在,而是一种人们头脑中幻化出的生活,它使现实的生活带上了一种梦幻般的性质。   秋天,在城南的大沼泽地里,经过整个夏季养得肥肥的野鸭,和躲藏在河边灌木丛中的苍鹭,开始了一年一次的南迁。公园和西山都泛着红、紫色。西山上红上与蓝天映衬混杂一起,产生了著名的西山紫坡景观,在更高、更远的山顶,山色渐渐变成暗紫色和灰色。秋天的颜色变幻无常,尤其是在于冷的北京。大自然提醒所有的造物储存起能量,消歇下来,迎接正在临近的冬天。住在北京的南方人看到鸟类南迁,就会引发思乡之情。人们至少要每年一次做好准备,对付来自蒙古沙漠的大风沙,它不在五月便会在十月到来。届时天空阴暗,太阳看起来泛着黄色。尘上很像一层厚厚的云。它钻进人们的耳朵和鼻孔里,弄得满嘴沙砾。漂亮的女人坐在黄包车中,用美丽的丝巾蒙着脸,丝巾随风飘动着。家中的每件物品也都被盖上一层细尘土。不管门窗关得多紧,尘土都会钻人缝隙。大风沙要持续一两天,然后太阳才会重新露面。   很快便到了晚秋,名目繁多得无以复加的菊花在隆福寺和厂甸同时上市,正阳楼的螃蟹又肥又香。草木已变得枝叶干爽松脆,正像岁月在老人身上带来的变化一样。风吹过园子里的松树和枣树,夏季树叶轻柔的娑娑声变成秋日劲风的啸叫,夏季已成记忆,炉边的蟋蟀叫个不停。人们清扫门前院落,却无心扫净那枫叶,留下几片落叶静静地躺在院子里。   冬天再一次来临,循环往复又一年。举世闻名的北京白松像白色、瘦长的精灵矗立于山巅。裹着麻袋片的乞丐们在寒冷中颤抖着。   图12今日北京及其周围形势A.长城B.明代陵墓C.妙峰山D.温泉E.皇家塚F.门头沟(煤矿)G.卧佛H.玉泉山I.藏式要塞J.狩猎园K.颐和园L.马可·波罗桥M.跑马道N.圆明园O.大钟寺P.动物园Q.黄寺R.紫禁城H.玉泉山S.内城T.外城U.通往热河之路V.汤山温泉   第二部分   第5节:城市(1)   第三篇城市从地理位置来说,北京地处中国版图的东北地带,从天津港乘火车要两小时,从北面长城乘火车要一小时。与长城的相邻表明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即中国的政治中心总是处于北方。中国文化的摇篮位于黄河河谷。中国三大朝代,周代(公元前一一二二—二五六)、汉代(公元前二〇六—公元二二〇)、唐代(公元六一八—九〇六)的首都都在西北,大抵位于当今陕西省的西安。北宋的首都在黄河边的开封。从十三世纪至今,虽短期中断,元(蒙古族,公元一二六〇—一三七六)、明(公元一三六八—一六四二)、清(满族,一六四四—一九一一)各代,北京一直是中国的首都。   从地理上说,中国有西部的西藏高原和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作为屏障;东面和南面的海域也可保安全,直到十九世纪西方炮舰来到这片水域,才夺取了领海权。   从公元前二千年到现在,来自北方的威胁一直存在着。公元前八世纪,周王就受到严扰和来自西北的戎部落骚扰,因而迁都洛阳。到公元前三世纪初,强大的燕国,即北京所在地,已经建起了很长一段用来防御蛮族部落进攻的长城。公元前三世纪,强大的燕国是最后一批被秦始皇消灭的诸侯国之一。嗣后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于公元前二一〇年前后修毕长城,以防御北方之敌的入侵。   鸟瞰城市的最佳方法也许就是从宫殿后面煤山上的亭子里向下看。此处是这一带的最高点,离北城墙很近,能对整个城市一览无余。向下望去,皇城的绮靡光彩和壮丽辉煌展现于眼前。城市沿中轴线对称的规划设计很独特,其中有如宝石那样的城中城,金碧辉煌的屋顶衬托在各大园林的葱郁繁茂的绿荫当中。城墙上有城头堡和灰色的胸墙,二点五英里以外的内城图13卖花生的老人图14殿堂前庭之日晷和香炉图15洗象之器具门楼高大雄伟,耸入云霄,五英里外的外城郭门楼更像幻影一样消失在云中。天气晴朗时,可以看见远处的外城城墙。外城,方言称之为“帽子城”,因为从东到西,它比内城稍宽些,正好像帽子一样扣在内城上。内城大约有三英里长,三英里半宽,内外城连结成五十四华里或大约十人英里的圆周。①城墙总长四十二英里。   站在煤山望去,北京宏伟对称的布局和清晰的轮廓线十分引人注目,与耀眼的颜色正相配合。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紫禁城大片的闪烁耀眼的屋顶,被衬出皇城轮廓的带雉堞的方形粉墙围绕着。左面最醒目的是东北角宏大的塔楼,冠以金黄和翠绿迭映的飞檐,倒映在绕皇城流淌的护城河里。大片耀眼的金黄色与环绕四周的葱绿树木形成鲜明对比,西苑那片葱郁茂密的树林则使皇城西部轮廓模糊不清。从这片葱郁中可见到北海的白塔。右面,西山紫坡的寺庙,新鲜的泉水是人们逃避城市尘烟的好去处。北面,是一片嫩绿的柳树遮掩着的什刹海湖水,再向远处便是御花园。   煤山本身便是蓝绿用色的艺术典范。在此人工山丘上均匀分布着五个高三百英尺的亭台。中心的亭台处于最高点,其它四个围绕在它下面。它们是亭台建筑中精美的范例,各呈金色、淡紫色、绿色和蓝色。中央那座亭子呈四方形,有三重檐。另有两座分布其左右较低处,双层,呈六角形,最低处的两座是圆形。据说忽必烈汗不管多大的树,他都用大象来运送。用这种方法,他得到了世界上最美的树木。他命人将整个山丘铺满绿色,不仅仅树是绿的,山里没有一种东西不是绿色的,由此称之为绿山。实际上这是个很美的名字。山顶还有一个大殿,大殿内外都呈绿色。山丘、树木、宫殿构成了一组迷人的景色,色彩之组合极为神奇!任何人看到这些都会感到心旷神怕。大汗建了这样一处迷人景致,获取内心的舒坦,安慰和愉悦。②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一六四三年吊死于一皂荚树下。   第6节:城市(2)   北京被划分为内城和外城。西方图书通常将它们分别称为“鞑靼城”和“中国城”。这些称呼不很恰当,中国的历史记载只是称之为内城和外城。固然在清朝初期,许多人被划为“八图16一八七〇年北京及其周围形势图(依照布莱茨奈德所绘)A.居庸关B.明十三陵C.汤山(温泉)D.圆明园E.颐和园(时尚未建成)F.玉泉山G.旧运河H.卢沟桥(马可·波罗桥)I.金朝壁垒J.南园K.大运河L.蒙古壁垒M.北京城旗”,就是那些征眼中原的武士们的后裔,但许多世纪以来,内城的汉族人却比少数民族人为多。清代皇帝认为在皇城内住满了具有皇族地位的满族后裔,是件明智的事,于是按照八旗的颜色将内城划分给他们。但是实践证明这项军事计划是不实际的,八旗子弟不能布满整个城市,他们还需要汉族商人们的商业活动。“鞑靼城”这个词儿,大概源自马可·波罗。他经常使用此词,有时毫无歧视地用于北京居民身上。总的来看,后来满族延用了汉族的习俗,说一口很标准的北京话,并且有些人起了汉族名字,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满族。当然,他们也对自己被称为“鞑靼”感到不满。在汉语里“鞑靼”这个词儿的意思是化外之民。通常人们用汉话称满族为“旗人”。   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可稽,但内城的汉族人口无疑多过满族。在外城,亦即在前门外,有一闹市区,其中有小旅店,古老的寺庙,卖灯笼和帽子的商业街,还有一些有名的餐馆,大众娱乐场所,红灯区八大胡同,但是更多的商人们却是在内城活动。当我们谈到北京城时,指的就是这里。   在元代,“鞑靼城”这个词儿也许用起来还较合适,因为忽必烈汗命令鞑靼人全都住在离城墙一英里之内的地方。同时他使金首都“汗八里”(意即“大都”)中的居民移居到这座新城市。马可·波罗曾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市郊的景象:“你应该知道,‘汗八里’城的城墙内外有众多的房屋,聚居着大量的人口,其居住的密集达到空前的程度。在每一城门外都有一片城郊,总共有十二处。这些城郊面积广大,所拥有的居民比城内还多。〔城门外的城郊宽度延展至与相邻的城郊接壤,深度大约达三、四英里。〕③那些城郊的小房子里寄宿着外图17颐和园一角图18白塔和北海中的桥地的商人和旅客,其中总有一大部分人是来给国王进贡的,也有来朝廷卖东西的,或由于该城是个非常好的市场,吸引了许多生意人。〔每一城郊内,离城市一英里处,都有许多很好的旅馆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住宿。不同种类人住各自不同的旅馆。比如有供伦巴底人住的,也有专供德国人和法国人住的。〕即便不包括那些不计其数的属于大地主和贵族的房宅,在城外也同样有许多和城内一样好的房子。   “此外,所有官妇都寄居于城郊,城内却没有。令人震惊的是有许多官妇是专供外国人享用的;事实上有两万以上的官妇是靠卖身为生的。如此之多的人以这种方式生存表明了京城人口的众多。……   “在这个城市中,有许多高价稀有的货物,品种繁多,货源充足,是世界上任何城市所无法比拟的。……   “我还要告诉你们一个例子,在一年中没有一天不从城外地区向城内运送近一千车的丝绸。这些丝绸又会变作大量的华衣美服、金银珠宝和其他物品。这并不使人感到奇怪。由于周边地区不产亚麻,所以每样穿着之物都是由丝绸制成。事实上,在国内一些地方的确生产棉花和亚麻,但是供不应求。然而,重要的原因并不在此,是由于丝绸很充足且便宜,因而比亚麻、棉花要有用得多。”   元代京城比现在要大。(见附录Ⅰ)。从煤山望去,古老的蒙古壁垒犹如一条断续的泥土岗绵延达五里远(不到两英里),向北直至今日的城墙之外。但是城中城的规划,以及宫殿和总体设计基本上都无根本变化。总之,今日城市的砖墙还如同公元一四一七至一四二〇年明代永乐皇帝重建时那样。规划基本上与中国古都西安一样。古时候,皇帝总是坐北面南,人们向北朝拜。这一法规像伊斯兰教面向圣地朝拜的教规一样严格地沿袭下来。   传统和占星术也影响着皇城人的观念。今日人们可以看到天坛在南,地坛在北;在东门外有日坛,西门外有月坛。城中央是极禁城(极禁城常被误说成紫禁城),它的名字是指苍穹绕之运行的北极星。紫禁城代表着龙廷的权力。这一观念渐趋完备,其象征意义也在朝臣中得到严格信守,因为他们相信星宿的作用是巨大而永恒的。   第7节:城市(3)   城市的基本规划,主要街道是南北或东西走向。北京人们图19洗象图20日坛A.拜神坛B.更衣堂C.钟楼D.乐器等用品库E.灵脾堂和神厨F.宰牲亭人们不可能迷路,因为黄包车夫们提醒身后坐车的人,不是用汉语说的“左转”,“右转”,而是“往东”,“往西”。人们很难忘记三英里长的如同箭杆一样笔直的南北走向的哈德门大街,它南端紧靠八十英尺高的哈德门门楼,另一端直至安定门门楼,中轴线清晰,而绝不含混。它穿过整个城市,起于前门,向前通过中华门、天安门及各个中央大门和宫殿,到钟鼓楼而止。   这种庄严的设计构想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空间的自由运用。天安门大街为东西走向,至少有一百五十英尺宽,前面就是紫禁城。哈德门大街至少也有七十英尺宽。以审美的观点看,整座城市给人雄伟之感,但更多的是给人开阔与肃穆之感。北京并不显出刻意追求。它倾向于自然的延伸扩展。这是由那些低矮的,宽阔的,绵亘的殿堂的金色屋顶显示的一种效果。这种法规一直延续到现代。普通居民若拥有一层以上的房舍便属不合法规。这种观念的根据是,任何臣民都不应该把头抬得高过皇宫,或高得能窥视邻人的私宅。这样一来,便再也没有什么能妨碍人们仰望天空了。   这种棋盘式格局和开阔空间也是忽必烈时代都城的特色。正像马可·波罗描述的那样:“街道如此笔直宽阔,以至于可以一眼望到头,从这个门望到另一个门。城里遍布美丽的殿堂,有许多精美的馆舍和精心营造的房子。〔城市所有房屋建设用地都是方形,并用直线布置。所有的用地都被宽敞宏大的宫殿,及与其规模相称的庭院花园所占用。这些建筑用地被分配给不同的家族首脑。每块方形用地都环绕着美丽的街道,便于交通。这样整个城市就布满了方形,像一个大棋盘,用如此严整高妙的方式加以布置,竟然使人们无法对之作出恰切的描述。〕”古城的中心,包括宾馆、餐馆,和以卖帽子、毛皮、灯笼著称的店铺,旧书摊,都设于外城,紧靠前门外。东城(内城)现在是富豪私邸、重要的政府机构、银行和医院的所在地。内城的西南角,延伸至外城西部,是最古老的部分,有许多古庙和远至七到十三世纪的宝塔。一些名胜古迹,像白云观和天宁寺等,就坐落在西城墙外的西便门附近。一些相对来说不很著名的、游客稀少的地方,在历史上却很重要。例如,西门附近的白塔,是保存最完好的重要寺庙,每年二月十五日,忽必烈汗本人都要率众前来拜佛。这地方还保留了许多满族亲王的私家园林。研究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一位专家认为,小说中描写的中国神话般的家族园林,就坐落于北京城西北角。东城有许多富裕家族的房子和公寓,隐匿在离哈德门主大街较远的僻静胡同中。   北京这一古老的大都市,向各个方向伸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向西南方向是距京约十二英里的马可·波罗桥(卢沟桥),它横跨浑河或桑干河。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许多次攻取北京战役的古战场。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的炮火就是在此处打响,那也是发生于此地的最后一场战争。浑河从西部山上流下,汇入污浊的流水,流过城市南部。在这个方向集结了所有铁路线,南通汉口,东达天津。   向东约十三英里便是通州,与之相邻的张家坟镇是七百英里长、连接北京和长江下游之汉口的大运河的终端。早在公元前六〇八年,隋炀帝便征召一百万民工,开凿这条大运河。三年后,在空前奢华的盛大仪仗簇拥下,他经由大运河游览了当时称为涿州的北京。这位皇帝因其奢侈无度而闻名,他的皇家游船,要由七八十名宫女组成的三支队伍拉纤,每队官女都身着不同颜色的服装。读读一八六〇年麦卡尼爵士乘“大使船”来访北京船记载是颇有趣味的,行至通州时,船被托起后越过大运河的船闸。从照片{4}上看,船被控制在西岸绞盘上的绳子高高提起。在天津至浦口铁路建成前,中国的官员及其家人来北京,常常乘船经大运河在通州下船,从东门进北京。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如同卢沟桥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陆路,它是中国自南向北最重要的水路。   图22喇嘛寺风景图23紫禁城一角图24颐和园中画廊之一部西面的城门过去常被看作通往城西郊的道路起点。它是最古老且未被损坏的城门,最接近门楼的地方仍保留着古代城门的特点,从门庭到城郊有街道、市场相连。自从在城西北角的西直门修建了开阔的石路后,去西山脚的颐和园便有了通衢,西门就此失去了它的重要性。   向北越过安定门外的地坛,道路经过顺义县到达长城的古北口,直通热河和满洲。在北墙的西侧,德胜门向北三十里,经过昌平县,由那儿可直接通往明代皇陵,稍往西去,就是著名的通往长城的居庸关。它与内蒙古的白音察干相连,又与邻近的山西省大同石窟地区相连。   西郊是个很大的娱乐场所。那里有一八九四年由慈禧太后敕建的颐和园。旧颐和园(圆明园,是康熙大帝和乾隆皇帝的住所之一,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还有其它豪族私邸。西南角的丰台区,因鲜花而闻名。这一地区有广阔的低地,明代永乐皇帝把它与外界隔开,辟为私人猎场。东南角有运送士兵的重要运河水系,史籍载有来自北方的战船曾路经于此。广阔的水库位于城市西北角。当明代皇帝建京城时,水库被分为两半,一半在今天城墙的外部,另一半就是积水潭,在德胜门内。这里建有淳亲王和其它满族皇戚的住所。从水库流出的河流、池塘使城市的整个西北角比城市其它地方更富于乡村景色。这些河水又流经三大湖区,从什刹海(前、中、后海),经太液池,然后成为横穿故宫前太和门的金水河,河水的流向总是从西北向东南。它始于玉泉,在西北角分为两支,流进绕城的壕沟,一支向东部、南部流去,另一支沿西城墙流去,接着它又沿南城墙向东拐,在东便门附近两支流汇合一处,流向通州的大通河。   这里应特别说说什刹海,因其位于城市的西北部,景色淳雅,给人以身处乡村的印象。那绿树和覆满荷花的湖面,还有栽满柳树的堤岸令人目不暇接。这是夏天里人们最难得的消夏场所。午后黄昏,年轻的大学生和女孩儿们流连于林荫之下,喝着酸梅汤,那是一种用野果子制成的美味冷饮,沿堤岸处处可以听到卖这种果汁的小贩们敲铜盘发出的有节奏的叮当声。每到夜晚,便有冒着缕缕黑烟的油灯照着路旁一群群的小贩和闲逛的人们。   第8节:古老的辉煌(1)   第四篇古老的辉煌   北京之成为中国的都城,相当于诺曼第人征服英格兰的时代。它不仅是对古老辉煌的记忆,还是建设它的人们丰功伟绩的一个活生生的见证。几英里长的灰色城墙,上面有很多堡垒和垛口,给人以雄浑古远的感觉——似乎有些不合时宜。除了东京的皇宫,世界上再没有其它宫殿会如此引人注目,并唤起人们对东方古老荣耀和权力的幻想。当从天津来的火车驶近京城,斜下里向着城墙行进时,便有连绵不断的城堡、炮塔、壕堑,以及八十英尺高的门楼从眼前飞快掠过,景象之壮丽令人难以忘怀,惊异不已。北京,似乎是个永不衰老的城市。当此时刻,所有西方文明的记忆都似乎从脑海中消失了,只有古代的梦化作真实的北京,在眼前迤逦展现。   这里勾起了多少历史场面啊——十二世纪初,北宋的钦、徽二帝被金国女真人首领活捉至此;成吉思汗的战将曾从西、北两翼攻拔城墙;大约五十年后,他的孙子忽必烈在现址上又建起了大都(汗八里),使它成为疆域远至黑海的大帝国的首都。在东门,第一位明朝皇帝的士兵们在主帅徐达率领下,冲过横跨护城壕的攻城桥,攀上东门城墙,赶走了最后一个蒙古统治者。那位大元末帝带上嫔妃,从祖先修建的西苑中仓皇逃去。   这些事发生时,北京早已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传说,早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纪末期,舜帝(公元前二二五五—二二〇六)便曾将损害他的四位犯过之臣流放到幽州。古代地理志认为幽州在今昌平西北三十八里或约十二英里处,即属直达长城外的居庸关地区之内。   在周代初期,大约公元前一一二二年,据说周武王将黄帝的子孙移居此地。{⑤}大约离今日西北城门外一英里处,有一皇   图25旗   亭,里面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那儿便是古燕国的都城蓟城的一座城门所在地。从公元前二世纪始,经历了各种反叛和动乱,这一地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作为侯国,为燕国诸侯所有。至今北京还有个历史悠久的名字,叫燕京(燕都)。明代这一地区是一个大公园,到处是古木,现在却荡然无存了。   在公元四、五、六世纪,中国的整个北方被五个胡人部落占领。胡人渐渐定居下来,并与汉人通婚,给古老的汉民族带来了新鲜血液。较富有的汉人家族都南迁了,在南京附近形成了一个讲究艺术,讲究儒雅生活和审美品评的中心。{6}   就是在北京,自称为燕国国王,具有鞑靼血统的安禄山在八世纪掀起反唐的叛乱,企图掳获死时悲惨,死前奢侈的杨贵妃。他迫使唐明皇逃到了四川。安史之乱过后,唐朝再也没有恢复其势力。   在唐朝衰落后,辽人(契丹部落)在公元九三六—九三七年占领了北京,并称之为“南京”,以区别于远在辽东的北都。他们一直控制着这座城市,但到了公元一一二二年,与满族有血缘关系的另一北方部落女真族占领了北京,并将其归还给宋朝。三年过后,女真族又推翻了北宋,迫使它在南方的杭州建起陪都。在整个南宋时期。中国北方一直被女真族的金国占领。就此说来,在辽和金的统治下,北京成了国都。   第9节:古老的辉煌(2)   在一二一一—一二一五年,在成吉思汗率领下,蒙古人经多次进攻。终于从金人手中夺取了北京城,同时成吉思汗为征服世界,继续挥师向里海和黑海进攻。一二三四年,即成吉思汗死后十年,全国灭亡了。然而,内蒙古和远东境内的战争和骚乱直至一二六〇年忽必烈登基才告平息。在金王朝统治下,北京已经成为雄大而繁荣的都市。一二六四年,忽必烈不等征服中国其余领土就定立北京为首都。   这样,北京在不同的世纪都拥有其不同的名字。其中一些至今还保留在文献作品中。   十世纪前——燕京;蓟城;又叫幽州。   辽——燕京;后称南京。   金——中都。   图26颐和园中之佛香阁   图27建于明代的内廷浅浮雕九龙壁   元——大都或汗八里。   明——北平。   一四〇三年(续明代)后——北京。   不同的时期,城市的规模、地域不同。人们作了大量的研究,并汇集了许多事实,尤其在一本叫《日下旧闻》的著作中,写出了北京历史上的变迁。   这本书是大学者、清康熙帝的朋友朱彝尊(公元一六二九—一七〇九){7}所著。这本著作甚为时人所重,故乾隆皇帝曾指定一些编辑人员进行修订,尽可能地增写了原作者可能忽略的材料{8}。   许多西方学者也投身于对北京历史的研究。他们当中有怀辛德·彼楚林神父和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博士{9}。布莱契奈德的工作为欧洲学者们提供了基本的材料,他充分、准确地占有关于中国的原始资料,绘制出了准确的古迹位置图。遗憾的是,伐维尔神父关于金都城的位置所做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但给历来的学者带来不小影响。他的地图在朱丽叶的《北京》、阿灵顿和路易森的《老北京探故》、茅里斯·法博利的《北京》中都有复制。现在是纠正他的错误的时候了。   蓟城的规模尚不能确定。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今日都城的东墙西墙与元代都城的东西墙有何不同。蒙古都城南面的准确界线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尽管永乐皇帝确实正式改换了城门名字,人们仍用元代时的名字称呼它们。尤其是人们熟知的哈德门,该名可追溯到元代,该门因靠近哈德亲王的私人园林而得名。金都城的外部边界也难以准确地断定。不过金代的宫殿并不是建在伐维尔所想的位置。(见附录Ⅰ)   一般来说,现在的城市大约始建于一二七〇年,由忽必烈汗下令修建。大约一百年后,在一三六八年,明灭了元,明代皇帝将京城做了大规模的扩充和改建。十五世纪上半叶,在永乐皇帝统治下北京城达到了它的鼎盛期。就像女真人从被占领的汉人都城雇用汉族建筑师并按汉人都城设计修建自己的宫殿那样,永乐皇帝也以(南京)金陵城为模式重建他的宫殿、寺庙和住所,只是规模更宏伟,形制更壮丽。{10}后代帝王曾继续巩固、改进城市,一五五三年嘉靖皇帝增建了外城城墙,留存至今。   京城的修建和改进一直持续到一五六四年。(见附录Ⅰ)又过八十年后,明代最后一位皇帝自缢身亡,满族人接管了政权。满族皇帝康熙和乾隆没有改变宫殿和城市本身的格局,而是致力于美化和修缮城市中及与之相邻的西山的一些宫殿和寺庙。   在城市西南角外,在邻近赛马场的白云观附近,是建于十至十一世纪的连绵的土堡垒。更远处,距现在外城西南角八华里(三华里大约等于一英里)之遥处,是金都的包括西南角一部分在内的延展堡垒。它的建成可上溯至十二世纪。这些乃是北京故址的最早的遗迹,它们比内城墙外北城的蒙古堡垒还要古老。(见附录Ⅰ)   大量事实证明,由唐至宋(从七——十三世纪)期间,首都位于现在内城的外部,即在内城的西南角外。它包括外城西部的一块狭长地带。若将金都城的行宫除外,它与内城是分离的。   忽必烈汗在金都城的东南建起了他的城市。关于古今京城间的距离人们各执一端。官方编定的《蒙古史》认为是三里,奥德里克认为是半英里,波斯地理学家雷契德·艾丁认为两城相邻,而马可·波罗则认为它们是“由一条河分隔开的”。   这条河就是今天的三里河,从西面流进环绕内城西南角的护城壕。在古代历史中,它是以辽代萧太后所修运河而著称的。萧太后是个著名的女人,因其刚烈性格而闻名于世。自从七世纪始,大运河通到了北京以东大的十三英里的通州,萧太后遂使这泉河与流向通州在部的大通河相连。在十二世纪初期,来自北方金人部落的压力威胁著北京的辽和开封的宋。在北部金人的威胼下,萧太后与宋廷订立了协议。一一一二年,她手下一位姓郭的汉族将领率领八千士兵,战败后投靠了汉廷。十月,汉族军队在辽都西南十英里处,即今日的马可·波野桥建立了据点。深夜,郭特军带领士兵悄悄地渡河,每位士兵都以嘴衔枚,屏住呼吸,无一人发出声响。   第10节:古老的辉煌(3)   翌日清晨,五千名士兵与农民混杂在一起,伪装成农民迸了南城门,向悯忠寺(令法源寺)迸攻,要求萧太后投降。太图28骑兵御林军容木刻局部后拒绝投降,激战一直持续到深夜。最后太后的援兵到达,郭将军只带著几百名士兵跳过城墙逃跑。宋对辽军的偷袭被击退了。   与此同财,金特阿骨打在居庸关北部山脉按兵不动。当他听说宋已故败,便向北京平原展开突袭。著名的萧太后逃走了,城市沱陷。从此辽便走向了灭亡。   在一一一三年至一一一五年同,金将城市四还宋。宋朝一直把北京你力区域城市,即众所周知的“燕山府”。一一一五年,金正式建国,十一年后他们占领了宋都开封。宋徽宗和他的儿子被俘,被押至北方。入侵者劫掠了开封城的珍宝,又掳走汉人建筑师去重建和美化北京城。   在金的统治下,北京被称为“中都”。作为中国北方的首都,它的规模和重要性都得到了迅猛发展。   它已增建一道外墙,总计七十五里长,大约合二十三英里。位于现今城市的西南部。{11}皇亲贵戚在城内和城郊都占有漂亮的住所。尤其美丽的是现今皇城内的北海,金朝历代诸侯皆把它作力避暑胜地。那里称为琼华岛。金章宗完颜璟的聪明美貌的李贵妃的内室即坐落于此。她看到了皇室的兴衰,谈及皇室珍宝时曾说:拥有者不必是它们的守护者,守护者不必是它们的拥有者。   《海陵纪》中说:燕城内大部分面积被紫禁城占去,那儿几乎没有平民百姓的居所、金碧辉煌的宫阙,蜿蜒曲折的城墙广布四方,高入云端。与秦朝的阿房宫、汉代的建章宫相比,毫不逊色。我因公务去燕山那天,曾被皇帝召见,看到了他的禁卫军的威武庄严。他的皇冠上嵌著七种珠宝。西厢有两个十英尺高的狮子。金主完颜亮(也就是海陵王),面色黧黑,长长的图29现代北京(依照布莱茨奈德所绘)AAA.蒙古堡垒B.皇亭,标志着古蓟城城门C.小西门D.小东门E.积水潭F.钟楼G.鼓楼H.什刹海I.煤山J.卞夫人墓K.高梁桥L.双塔寺M.三里河NN.金内城估定界O.白云观P.天宁寺Q.莲花池R.黑公墓T.刘村U.先农坛V.天坛W.黑窑厂X.法源寺Y.土地庙Z.琉璃厂AI.金鱼池BI.观象台CI.通往通州之路DI.古城堡(年代不详)a.德胜门b.安定门c.东直门d.齐化门e.哈德门f.前门g.宣武门h.西便门i.平则门j.西直门k.彰义门l.右安门,或称南西门m.永定门n.左安门o.沙窝门(广渠门)P东便门q.后门r.东安门s.西安门1.内城2.紫禁城3.外城图30元大都(依照布莱茨奈德所绘)此图为布莱茨奈德所制,显示该城周长为28里(4×7里)。这标示了唐代幽州城的规模。   1.大汗城,元朝2.金中都A.健德门B.安贞门C.光熙门D.崇仁门E.齐化门F.文明门G.丽正门H.顺承门I、平则门J.和义门K.肃清门依布莱茨奈德,元大都周长50里(东西宽11.64里,南北不足13里)。中国文献所记周长为28里(4×7里),这仅标示唐代幽州城的规模。   胡须,眼睛向下俯视。我在崇元殿亲眼见到了他。   在金将南宋列入纳贡臣国期间,南宋使臣常定期来中都为皇上的生日或其它国家盛典敬献贺礼。有许多当日的记载留传至今,它们记载了金代宫廷的宏伟庄严。范成大(公元一一二六—一一九三)这位高级官员和出色的旅行家,为我们提供了对金代宫廷的个人印象。{12}他写道:“有顷,入宣明门。即常朝后殿门也。门内廷中列卫士二百许人,贴金双凤幞头,团花红锦衫,散手立。入仁政门,盖隔门也。至仁政殿下,大花毡可半庭,中团双凤,两旁各有朵殿。朵殿之上两高楼,曰东西上■门。两旁悉有簾幕,中有甲士。东西两御廊,循檐各列甲士。   “东立者,红茸甲,金缠杆枪。黄旗画青龙;西立者,碧茸甲,金缠杆枪,白旗画黄(一作青)龙。直至殿下皆然。惟立于门下,皂袍持弓矢。殿西阶杂立仪物幢节之属,如道士醮坛威仪之类。使人由殿下东行上东阶,却转南,由露台北行入殿。   “金主幞头,红袍玉带,坐七宝榻,背有龙水大屏风,四壁帟幕,皆红绣龙。拱斗皆有绣衣。两槛间各有大出香金狮蛮地铺,礼佛毯可一殿。两旁玉带金鱼。或金带者十四五人,相对列立。   第11节:古老的辉煌(4)   “遥望前后殿屋,崛起处甚多,制度不经,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炀王亮始营此都,规模多出于孔彦舟。役民夫八十万,兵夫四十万,作治数年,死者不可胜计。”   金被天下最强有力的北方人侵者蒙古所灭。成吉思汗只统治乌兰巴托以西,至喀拉昆仑山一带,但是忽必烈却在多伦附近的上都登上皇位,直接越过长城,离北京很近。他决定在大   图31内延寝宫入口   图32内廷佛像细部   图33内廷浅浮雕九龙壁细部   金都城的基础上建立新的首都。富足的中国南方帝国,它的文化及文明,对有才能的人是个不可抵抗的诱惑。它与蒙古的荒野、土耳其斯坦、帕米尔高原和贫瘠的西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人的文静极大地吸引了忽必烈,他企图建立一个和平的帝国。他禁不住要赞叹那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一千八百英里长的长城;赞叹公元六百年建成的连结北京和杭州的大运河。尽管他从祖父成吉思汗手中继承下来的庞大帝国已濒于分裂,但蒙古军队的力量甚至在成吉思汗死后,仍十分强大,使得征服战争一直扩展至黑海和喀尔巴阡山脉,将其所到之处,皆变成了废墟。例如,当马可·波罗决定返回威尼斯时,忽必烈的侄亲中便有一位做了波斯的国王。忽必烈是个头脑较开化的人,对他所知道的中国文化及习俗很感兴趣。相比之下长城之外的上都就既遥远,又不便用来召见来自整个亚洲大陆的使者们。他虽仍旧热衷于蒙古游牧部落的游牧生活,帐篷和马奶(他在北京的皇廷内种了些蒙古草原上的植物),但还是在一二六四—一二六七年间着手重建北京。一二七二年他为它定名为大都(马可·波罗所称的汗八里,汉语的意思是“大都”,即汗王之城)。他仍在上都度过春夏两季,当沙漠的草枯萎时,他才回到北京过冬。   早在忽必烈童年时,他的祖父就很赏识他的才智,告诉他的臣民们注意听取他的话。他有着“日渐发达的肌肉”和“外形优美的肢体”,身体强悍,“不高不矮,身高适中”。马可·波罗曾记载过:“他的肤色白里透红,眼睛乌黑明亮,鼻子笔直美观。他有四位妻子,保留着她们作为他合法的永久妻子的地位;她们每人都有自己的庭院,面积广大;她们都有不少于三百名的美丽迷人的侍女。她们还有侍从和太监,及其它男女仆役;这样算来,每位皇后的庭院内至少得有一万人为她效劳。”{13}   马可·波罗为我们留下了一幅他所亲历过的辉煌壮丽的画卷。毫无疑问,他非常欣赏忽必烈这位向往愉快生活的开明人物。马可·波罗很年轻(他来华时是二十一岁),他机警、快乐,继承马可这一商人家族的精明劲儿。他说:“要知道,它是历史上最大的宫殿。”“殿堂大得可以容纳六千人;当你看到它拥有那么多的房屋,你一定会感到惊异、这一建筑是如此宏大,如此丰富,又如此美丽,世界上再没有人能设计出比它更完美的建筑了。屋顶外面也是五彩缤纷,朱红、黄、绿、蓝等各种各样的颜色,与彩釉精妙地融合在一起,玲珑光灿如同水晶,使整个宫苑罩在一片金辉之中。”   在可汗的庞大宴饮厅内,女人们围坐在男子身边。这是一种非中国式的聚餐习俗。马可·波罗对这一场面的描写尤其令人着迷。   “不论大汗坐在哪一殿堂之上,总是依照一定的惯例。他的桌子安放得比别人的高出一大截,他坐的位置是在大厅的北端,面孔朝南,他的正妻坐在左首。右侧坐着他的儿子和侄儿们,在座的也有其它皇族成员,这些人只是坐得更低,低到他们的头与皇帝的脚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其它一些王侯们坐在更低一些的桌子旁。皇上的侄儿们的夫人和其它一些女眷坐在皇上右侧较低的桌旁,再下面的便是王侯武士们的女眷,每人都坐在皇上为他们指定的位置。这样设置桌子,是为了皇上能够看到所有的在座者,看到每个人……   “在殿堂内大汗的座席近旁,有一只工艺精湛的大方形柜,柜的每边有三步长,柜上精心雕刻着动物图案,并镀了金。这中空的柜里,置有一只纯金大容器,和普通大酒桶容量相当。大容器的每个角有一个小型的桶,用昂贵的调料调出的葡萄酒和饮料从大容器中注入小桶……这些大容器和小桶都是无价之宝。实际上,大汗有许多种这样形状不一的金银器具,人们过去从未见识过,也没听说过,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在大殿的门两侧(实际是在所有皇上出入的场合),站立着一对巨人般高大的男人,都手持长杖。他们的职责就是看管进门的人不可脚踩门槛,如果有人违背,那人就要被剥去衣服,只有用钱物才能将衣服赎回去;如果不剥衣服,那人就要挨上几棍于……   第12节:古老的辉煌(5)   “持棍侍卫的嘴和鼻子是用精致的金色丝巾蒙住的,以免他们呼出的气味玷污呈献给皇上的盘子和酒杯。当皇上举杯畅饮时,他的拥有各种乐器的大乐队便开始演奏;当皇上端起酒杯时,所有的大臣们和其他随从都得下跪,鞠躬致敬,然后皇上饮下这杯酒。每当他这样做时,整个仪式就要重复一遍……   “大家还应知道,在文武官员入宴的场合,他们的夫人们也同其他女人一道作陪。宴罢撤席之后便有一群擅长各类精采技艺的耍戏法的艺人走进来,在皇上和侍卫随从们面前表演献艺,造成一派欢歌笑语的喜庆气氛,每个人都得到尽情的愉悦。”{14}肖洵对皇室曾做了最清晰的描绘。他的极有价值的著作《故宫遗录》对元宫逐层加以描写。在洪武皇帝赶走了蒙古人,执掌政权初期,肖洵任明朝工部郎中,并被委为高官来研究这些宫殿。   依肖洵的叙述,大明殿是皇帝御殿,用来举行加冕礼,新年庆典,生日庆典。它有十一间(一种房屋计量单位),二百英图34元皇宫A.兴圣宫B.隆福官C.太液池D.海子E.琼华岛F.团城G.御园a.厚载门b.东华门c.星拱门d.崇天门e.云从门f.紫檀殿g.景曜门h.懿范门i.嘉则门j.延春门k.嘉庆门l.景福门m.凤仪门n.鳞瑞门o.大明门P.内宫q.延春阁r.宝云殿s.香阁t.文思殿u.大明股y.萧太后堡垒(辽)W.灵星门X.丽正门y.汗八里南墙图35天文观象仪器尺宽,一百二十英尺深,九十英尺高。周围走廊七间,两侧各有五间房间。后面与香阁连接,柱底是椒蓝色,上部的雪花石膏门廊顶和周围的阑栅用细石砌成。地面铺双层地毯。红柱子上敷着金色,上面雕刻有龙的图案。每边墙壁都有红色的雕花窗子,窗的周边用金属镶嵌。屋顶也敷了金,并经过装饰。两侧阶梯用大理石造成,红色的阶梯扶栏支柱也是涂金的。在一只青铜制的飞鹰下面,是设计有流云和飞龙的七珠宝座。宝座有白色罩面和金色布垫。   作者在书中叙述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在蒙古人统治期,大殿上总是为皇后设置一个座位。   这里没有必要详尽介绍后宫,图书馆,古寺庙,元大都内设置的娱乐场所,所有这些都在十四世纪陶宗仪的著作《辍耕录》里作了详细描写,但此处有必要谈谈贵族和当时在建筑方面的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已融入万岁山(煤山)和海子等建筑格局之中。这些格局与现在的西苑三海形成对应,当时它是元朝皇室的娱乐中心。在厚载门,也就是今天的后门附近,有一宫殿。宫殿后面,是能俯视全城的高塔,元统治者在这里欣赏宫廷舞蹈,尽情娱乐。向西部更远处,是个浴池,侧门通向“海子”湖。据记载湖面宽达五里或六里,约合两英里。   我们看到,在肖询所著一万四千一百字的《故宫遗录》中,作者写道:“驾飞桥于海中,西渡半起瀛洲圆殿(今日之团城,或称圆城),绕为石城圈门,散作洲岛拱门,以便龙舟往来。由瀛洲殿后北引长桥,上万岁山。”(这是元代为北海中的大岛起的名字,今有白塔矗立于此。)上书又云:“万岁山高可数十丈,皆崇奇石,因形势为岩岳。前拱石门三座,面直瀛洲,东临太液池,西北皆俯瞰海子。由三门分道东西而升,下有故殿基,金主围棋石台盘。”   肖询叙述了人们怎样才能到达隐于公园内松树、常青树浓荫后面的方壶殿,吕公洞,金鹿殿,玉虹殿,后两殿可通向山顶的广寒殿(月宫〕。“(广寒殿)皆线金朱琐窗,缀以金铺,内外有一十二楹,皆绕刻龙云,涂以黄金,左右后三面则用香水凿金为祥云数千万片,拥结于顶,仍盘金龙。……窗外出为露台,绕以白石花栏。旁有铁竿数文,上置金葫芦三,引铁链以图36颐和园中之罗锅桥图37内城墙上之门楼图38吉尔吉斯人献马乾隆图卡斯提利尼绘图39南口长城系之,乃金章宗所立,以镇其下龙潭。凭栏四望空阔,前瞻流洲,仙桥与三宫台殿,金碧流晖;后顾西山云气,与城门翠华高下。而海波迤迴,天宇低沉,欲不谓之清虚之府不可也。   “山左数十步,万柳中有浴室,前有小殿。由殿后左右而人,为室凡九,皆极明透,交为窟穴,至迷所出路。中穴有盘龙,左底印首而吐吞一九于上,注以温泉,九室交涌,香雾从龙口中出,奇巧莫辨。……”   渡海子而至西岸,可达于著名的兴圣殿和隆福宫。此处建筑之概观以及浴室、内宅、藏书阁、动物园的设计足与东岸景象相媲美。“约远三四里,龙舟大者,长可十丈,绕设红彩栏,前起龙头,机发五窍皆通。余船三五,亦自奇巧。引挽游幸,或隐或出,已觉忘身,况其他哉!新殿后有水晶二圆殿,起于水中,通用玻璃饰,日光回彩,宛若水宫。中建长桥,远引修行而入嘉禧殿。桥旁对立二石,高可二丈,阔止尺余,金彩光芒,利锋如斫。度桥步万花入懿德殿,主廊寝宫,亦如前制,乃建都之初基也。”   据史料记载,当时显然有许多有趣的机械、用具在北京付诸使用:龙舟里的狮子和龙就是由内部机械控制的;在北海的一具水磨,既不用人力,也不用畜力来工作,而是设置了一套机关将金水河的水极到月宫的顶端。大明殿上的水钟,尤其有趣,有四、五种资料都曾提及它。肖询描述过这个钟,或称“灯漏”,他写道:“此为灯漏(‘漏’意为‘滴’;时杯称为‘沙漏’),凭水力之机而运行。有小人手执木牌(标示时刻),出示时刻。此物虽为木制,然内涂银漆。内刻蜷金龙云,高十五尺,容水六十升。”   《元史》对这种机械有更详尽的描述:“灯漏之制,高丈有六尺,架以金为之。其曲梁之上,中设云珠,左日右月。云珠之下,复悬一珠。梁之两端,饰以龙首,张吻转B,可以审平水之缓急。中梁之上,有戏珠龙二,随珠俯仰,又可查准水之均调。凡此皆非徒设也。灯球杂以金宝为之,内分四层,上环布四神,旋当日月参辰之所在,左转日一周。次为龙虎鸟龟之象,各居其方,依刻跳跃,铙鸣以应于内。又次周分百刻,上列十二神,各执时牌,至其时,四门通报。又一人当门内,常以手指其刻数。下四隅,钟鼓钲铙各一人,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烧,初正皆如是。其机发隐于柜中,以水激之。”   图40观象台.古籍中另有对类似机械的描述如下;“元至正十四年(即公元一三五四年),顺帝敕建一龙船,长百二十尺,高二十尺。舵手甘四名披金著紫,把船游于前宫白殿间,绕山相娱。船行之际,龙之首吻爪目尾皆动。上又敕命造一御用时漏,高可六七寸,宽为其半,隐于木柜,就中注水,上下流动。柜顶饰有三神庙,侧立玉女,各执时牌。至其时,牌上浮与准水平。两侧皆设金甲武士,其一执铃,其二执钲。至夜诸神击铃报时,绝无差池。值铃钲鸣响之时,一侧有狮舞动,另侧有凤振翅。柜东西分饰日月神庙,六宫女立于前。子午时刻遂双双越桥,至三神庙,继而还至其位。其精巧无伦,非常人可企。”   图41街头玩棋者图42颐得园中之白塔图43层进屋顶及檐瓦结构细部   第13节:军阀,皇后和嫔妃(1)   第五篇军阀,皇后和嫔妃西方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女皇,如奥地利的玛利亚,特雷莎和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在中国,这样的女皇显然很少见,大概由于好皇后总喜欢躲在皇帝身后,为她们的丈夫提供一些明智的建议。可是一旦中国的皇后冲破传统的樊篱,走出那平素她们只能坐在其后款款低语的珠帘,她们便会大显身手。远在大帝国的首都建于北京之前,武则天(公元六八四一七〇四年在位)就曾设计了一套策略。她扫除了她丈夫的皇亲宗室,企图建立她自己的王朝。@公元七五五年爆发的唐将安禄山之乱虽未置唐宗室于死地,却也给了它以沉重打击。事变的起因便是杨贵妃收了与她同龄的安禄山为“义子”。在安禄山生日时,她让这“婴儿”洗浴后听凭人们用布单裹起他二百磅的赤身,抬他上殿供廷臣们取乐。   在皇室统治的背后,我们常能看到将军和后妃们的行事。事实上整个汉代、明代都毁在太监统治的手里,只因为太监是最接近皇后和其他后宫女眷的。明代末期臭名昭著的太监统治时期,太监竟可以,而且也真做到了答责廷臣。如果他们想做的话,他们甚至可置廷臣于死地。自古以来一定级别的官员都是从不受体罚的,所以明代这种情况确是史无前例的。当朝廷官员受刑时,不管结果是死是活,总有一只担架在旁伺候,准备将其抬出去。这些无性的“半人”就是借助皇后的权力才建立其统治的。   陈圆圆虽是个被嬖妾,却并不是坏女人。然而她在明代的衰败和满族占领北京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反明首领李自成在一六四三年进攻北京时,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自缢而死,李自成当时曾俘获了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为了救出自己的情人,吴向长城外的满人求援,满族名将多尔衮应约攻入北京,赶走了李自成军纪不严的队伍,但却拒绝离京返回关外。吴三桂又重获了他所爱的女人。但现在他认识到了他的错误。出于汉人的民族意识,吴三桂拒绝向满族人称臣,于是逃至云南的西南部,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几十年间,他一直抵抗满人的控制,与陈圆圆一道以国王和王后自居,住在一座濒临广阔的昆明湖的宫殿里。他还在湖边为他的王后建了一座顶色金黄的亭子。   在时间上离我们较近的,便是为世人盛传的慈禧太后。她对北京的历史有很大的影响。是她下令修建了颐和园,并导致图44乐器了一九〇〇年的京城劫难。当代的维多利亚女皇,曾控制政治舞台达半个世纪之久。相比之下,慈禧具有政治的睿智,刚毅的性格,果断的决策天赋和牢固控制政权的能力。她具有能影响人际关系的典型女性魅力。即使在她年纪很轻时,她的官延权术也是极为出色的,尽管当时作为咸丰皇帝(公元一八五一—一八六一在位)年轻的遗孀,她的地位曾一度受到威胁。但不管怎么说,她毕竟是个愚昧、顽固的女人。在中国那个存亡悠关、面临西方挑战的半个世纪内,她阻碍了国家的发展。而面对类似情形的日本,却很快变革成了现代国家。她的识见之欠缺是惊人的。据说她曾讲过,她不相信像葡萄牙这样的国家会真的存在。因为Portugal翻译成汉语为“葡萄牙”或是“葡萄芽”。   第14节:军阀,皇后和嫔妃(2)   “难道真能有一个叫做葡萄芽的国家吗?”她问。   在义和团兴起时,她的统治达到了顶点,“经过了包围大使馆,洋人们的营救,最后是北京的浩劫。整个这一幕几乎令人难以置信,像一个中世纪的故事。她接受了宠臣荣禄和端王的意见,相信了义和团的魔法,于是下令合力包围和攻击外国使节团的全体人员。山东省总督袁世凯则比她明智,他不相信魔法并将义和团驱逐出他管辖的省份。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如张之洞之辈也不相信义和团。袁世凯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攻破了义和团自称他们的咒语可以防弹的玄妙说法。他请他们做个演示,当下有十名义和团员被叫了进来。那些相信义和团的幕僚们站在一旁。他命令手下一名将官对义和团员开枪。人们惊奇地看到子弹果真没伤到他们,他的幕僚们得意洋洋。这时袁世凯亲自掏出左轮手枪将一发发子弹射向了义和团员,团员立即倒地。原来,他事先已做了安排,他手下的将官是用一支装有空弹的枪射击的。   图45文庙中之悬钟、碑刻和石鼓图46城墙之局部这里是我已收入一本书中的一幅悲惨画面。   “慈禧太后面临两难之境,或者向洋人求和免战,抑或利用神奇莫测、威力巨大的义和团来与洋人抗衡。义和团的宗旨之一便是消灭在华洋人。他们那些人宣称具有神异的枪打不入的本领。这使她感到犹疑难决。结果是今天朝廷下令缉捕义和团首领,明天又指定支持义和团的端亲王任外务大臣。宫廷密谋在镇压义和团的翻云覆雨中起着极大的作用。慈禧已剥夺她的侄子,亦即光绪帝的实权,又在谋划着废掉他。她看中了端亲王的儿子,一个庸碌无为之辈,将其作为王位继承人。端亲王载猗认为与洋人交战会增进他的个人权利,且会促成儿子登上王位,因而力劝慈禧相信义和团确有抵御洋人枪弹的法力。此外还有一层,即义和团曾扬言要拿获‘一龙二虎’来祭天,以偿他们背祖叛国之罪。这‘一龙’便是革新派皇帝,两年前他实行的‘百日维新’曾震惊了中国保守派官吏;这‘二虎’便是年迈的庆亲王奕劻和大学士李鸿章,二人曾受命主持对外政策。   “端亲王从北京的外交使四处伪造了一份外交照会,文中要求慈禧将朝政实权归还给光绪皇帝,由此使得那位昏聩老妇一心以为外国势力在阻遏她废帝另立的计划,于是她决定将筹码押在义和团身上,相信义和团员的那声战叫——‘赶走洋人’就是他们神秘法力之所在。义和团发起了火烧外国使馆的运动,此举引起了一些开明廷臣的反对,以为不合西方惯例。但这些反对者尽皆为端亲王手下人所杀,就连京师大学堂校长也被迫剖腹自尽了。   “义和团员实际只活动于京城之内。清廷曾派一名将官率军与义和团作战,结果中了埋伏,该将官被杀,部下则倒戈加入了义和团。   “由于深得民心,作战得胜,义和团占据了北京。他们杀洋人,也杀中国基督徒并烧毁他们的教堂。外国的外交使团提出了抗议,但受命调查教案的奕劻却在奏议中说义和团是‘上天派来驱赶洋人、洗净国耻’的,他还秘密将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员引入北京。   图47响器“一旦进京,义和团便在慈禧和端亲王的庇护下,将城市投入了恐怖之中。他们满街逡巡,搜捕和杀戮‘洋毛子’和‘二毛子、三毛子’。这‘洋毛子’便是外国人,‘二毛子、三毛子’图48明十三陵神路上的石象图49神路全景图50碧云寺细部图51钟楼与集市图52时下北京之糕点铺图53玉泉山大理石塔图54大理石塔细部图55北京西郊五塔寺便是中国基督徒或在外国机构中任职,甚或只是说英语的中国人。他们四出焚烧教堂和洋房,销毁洋镜子、洋伞、洋钟和洋画。实际上他们所杀的中国人多过所杀的洋人。他们用来证实一个中国人是否属于‘二毛子’的方法十分简单。嫌疑犯被押到街上,跪在义和团的祭坛前。这时有一张写着上呈给义和团保护神的话语的纸条被点燃,随着这纸灰向上飞升还是向下落去,嫌疑犯便被定为有罪或无辜。义和团的祭坛须建于当街,朝向日落方向。忠于义和团的人要在表演猴舞时燃香祭神,因为猴神是义和团中最受大众信奉的诸保护神之一。一时间香雾布满街市,人人仿佛步入《西游记》中的神奇之境。当时甚至有些高官显贵人家也在家中设坛,将义和团首领邀至家中,家中仆奴也加入义和团,凌虐其主。   “……洋人商号‘宝维’(音译)被抢掠,人们砸碎了店中所有的钟表眼镜。有人抓起一瓶香水,误以为是果酒喝了下去,登时脸色发白,倒在地上,口中大叫自己为洋人调制的毒酒所害。有个当时在商号做事的男孩证实说,人们砸碎了电话机,砍碎了电线,因为他们认为那是极端凶恶的地雷,要把他们炸飞。有人抓到了一名外国时装女模特,便剥掉她的衣裳,扛着这裸体洋女人游街。围观者呼叫着,被那女人搅得兴奋异常。儿童们则奔跑着,争抢她的金发,而且由争执而自相斗殴……”   第15节:军阀,皇后和嫔妃(3)   对于那些希望了解这段故事详情的人,再没有比布兰德和柏克豪斯所写的《女皇治下的中国人》更好的书了。普特南·维尔也在《来自北京的唐突信简》中对北京所受的劫掠作了长篇真实的记载。   摇摇欲坠的清帝国,由于已无学习的能力,确已衰老,渐渐消亡。顽固愚昧的女人已完全彻底地腐败。自从北京灾难性地沦陷,她本人逃往西北的西安时。她已头脑僵滞、闭目塞听了。她于一九〇二年返回北京,仍顽固不化,心中无悔,再一次将皇帝软禁在瀛台。中国人对君主立宪制的渴望又持续了十年,直到他们的耐性已被耗尽。在一九〇八年,慈禧太后终于驾崩。衰朽不堪的政权再不能重振旗鼓。共和主义者孙逸仙的斗争胜利了。这并不是由于中国人认为共和制比君主立宪制更好,而是由于汉人仇恨满人。由此中华民国才得以在一九一一年成立。   民国历史的第一阶段不再由太后贵妃执政,而是由军阀执政。继清帝之后的军阀统治提供了一幅最令人惊奇的,纷然杂呈的景象。典型人物有满族军阀张作霖;“狗内将军”张宗昌,就是他将北京大学的教授们赶出了北京;大总统曹锟在公共宴会上,让他的修脚师的座位排在总理之上。再说那位“狗肉将军”常常抱着坐在大腿上的白俄女人接见外国领事。他喜欢俄国姑娘,而俄国姑娘又喜欢鬃毛狮子狗,于是他就让整团的士兵在鬃毛狮子狗面前接受检阅。   他深爱他的祖国,对他的母亲十分忠诚。他很公平讲理:如果他占有了哪个男人的老婆,他会给那位丈夫安排一个好工作,做城市警察局长之类……   人性曾变过吗?北京民众的爱、痛苦经历和无限的耐心可从未改变。服饰也同样。一九五〇年,一位法国作家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小说。其中写道,他来北京参加一国际会议,住在一家宾馆里。一天夜里一点钟光景,他被扩音器响亮的声音和锣声吵醒,原来那是叫北京居民起床打麻雀。人们认图56《牧马图》韩幹(唐代)作图57《山鹧棘雀图》黄居寀(五代)作为,麻雀像人类一样,一连几个晚上不得睡觉,它们就会本能地放弃生存斗争。这种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理由是麻雀吃谷子,是社会的天敌,所以它们必须被无情地灭绝。可怜的麻雀……   蒙古人的荣耀,满人的权力,都已成为历史。一位奢侈的中国皇后曾经让农民们杀尽她宫殿里的青蛙,因为它们夜间干扰她睡觉。然而青蛙仍存活下来,它们有自己的世界。这一事实是无法辩驳的。我确信那些无辜的麻雀总有一天会再一次快活地卿卿歌唱,在农田里,在北京的胡同里,就像在过去的老北京一样。   北京历史大事年表朝代独立王朝建置名称史事虞公元前2255-2206〖4〗幽州四个强大家族被放逐于南口之外。   周公元前1122-257〖3〗燕侯国蓟,为燕都公元前十二世纪黄帝之后定居于此。公元前723-222年,燕国。约公元前300年强大的燕王建长城之一段。   秦公元前246-207〖3〗郡上谷约公元前214-210年筑毕长城汉公元前206-220〖3〗燕侯国燕,后为幽州多次短智的叛乱。公元227年归魏魏公元220-264〖3〗燕侯国幽州统治中国东北部的独立王国晋公元265-419〖3〗范阳侯国等幽州自公元307年始,北方为胡人所辖,政权多变。   南北朝公元420-588隋公元589-618〖3〗郡涿郡公元608年,大运河通航北京。   唐公元618-906〖3〗都督府幽州,范阳等公元757年,安禄山短暂叛乱,称“燕王”。公元760-910年,二十八任半独立的节度使统治。   五代公元907-959北宋公元960-1126辽公元907-1115(契丹人)辽都南京;燕京(1012年后)北京自公元937年始被辽作为“南方京城”。   南宋公元1127-1279金公元1115-1234(女真人)金都中都(1153年)公元1113-1115年,金从辽治下攻取北京,将之归宋。   公元1115年,金拔北京。   公元1151年,北京扩建。   元公元1280-1367〖3〗首都大都;汗八里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军拔北京。   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   公元1264-1267年,在新址建北京。   公元1275年,马可·波罗初见忽必烈汗。   公元1276年,蒙古军攻克南宋都城杭州。   明公元1368-1643〖3〗首都北平;1403年后称北京公元1368年,北京被改造扩建。   公元1417-1420年,永乐皇帝勒令扩展重建北京。   公元1436年,再次改建。   公元1553-1564年,增建北京外城墙清公元1644-1910(满族人)〖3〗首都北京城市格局未改,但康熙与乾隆对其作了修饰。   第三部分   第16节:皇宫和御苑(1)   第六篇皇宫和御苑   是艺术使北京成为一座宝石一样的城市,一座金碧辉煌的城市;是艺术安排了长长街道、高高门楼,为生活增添了魅力。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还有故宫博物院和琉璃厂的绘画艺术、雕塑艺术、陶瓷艺术、古董艺术、木版印刷的古书——所有这些使北京成为一座重要城市。故宫博物院内有许多世纪以来留下的无价的历史财富,它们被保存在皇宫内,很少被世人看到。它们原被贮藏于中央太和殿左右两侧的文华殿和武英殿中。一九三三年,由于抗日战争来临的迹象已非常明显,那些珍宝被转移到了南京。后来这些珍宝再一次被极小心地从南京转移到台湾,贮藏在台湾的地下室里。中国最出色的艺术都在那儿。它被称为故宫博物院,可在人们头脑中仍旧将这些珍宝与北京联系在一起,就像我们把卢浮宫的珍宝与巴黎联系在一起一样。   中国建筑的特点——形式、线条、色彩和结构——是构思的基础,与西方建筑大相径庭。西方宫殿建筑中色彩的运用不很明显,如凡尔赛宫和汉普顿庭园。这种情况同样表现在英国和法国的古城堡中。欧洲宫殿的主要色彩,像凡尔赛宫,似乎都呈流行的白色或是一种显示时代荣耀的暗黄色、灰色。它们在绿树的环绕下,衬托在绿地中,显得极其美丽。相反地,北京的宫殿及其附属建筑,被建筑师们设计得色彩缤纷。这可能是运用琉璃瓦造成的效果,由此获得漆釉的红、黄、蓝、绿、淡紫或蓝绿等色调,运用油漆和清漆装饰木质建筑也有同样的表现力。   对石头建筑材料的忽视束缚了中国的建筑。劳动力的丧失对于那些暴君来说并不算什么、使用木质材料的结果就是朽坏得快,这使有着数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今天可引为骄傲的古老   图58云锣   建筑也就屈指可数了。使用石头的建筑,可保存几个世纪,例如悬崖上和墓碑上的雕刻题字。旧颐和园(圆明园)毁于一八六〇年清军与英法联军之战。当人们参观它的残迹时,便会感触至深。在这有着极多亭榭和塔楼的大规模的皇家庭园中,在这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乐园中,唯一存留至今的便是“意大利残垣”或残存的意大利王宫,它是罗柯柯派建筑师们用石头建筑的。洛可可式石柱横陈在那儿,还有隐现于茂草之间的壁缘和三角顶。它们都是用石头建成的,所以会残留至今。可当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奇妙乐园中修建的玩具大小的西方式庭园已烟消云散了,留下的只有池塘和芦苇。坐落在西安附近的秦、汉、唐代的宫殿也是如此。在秦始皇(公元前三世纪)所建的著名的阿房宫废墟,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座梯形土丘,有五、六十英尺高,一百码长,极像一条飞机跑道。汉武帝(公元前二世纪)的宏大的未央宫,就外表而言,今天看来只是一座位于城市西北角的土丘。在今日西安北部,杨贵妃(公元八世纪)的赛马场和宝塔被麦田和农房所取代。_所有北京的古建筑都完全消失了——例如十二世纪的金中都。古老的蒙古泥墙现在看起来像一片毁坏的土垒,渐渐地成为历史的陈迹。   当我看到北京的金銮殿时,最令我震惊的是殿内高台和宝座本身的残破之状,它们是用质量不是很好的木头制成的,表面覆着龟裂的褪色的油漆。当然,论理若是每年重新漆饰一次,它看起来就会像新漆的朱红色、金色和绿色。但要永远不褪色却是不可能的。   总的说,中国宫殿不同于西方宫殿。中国宫殿不像一个平行封闭的军队列阵,却像展开的、分别行进的队阵。’欧洲的宫殿通常包括庞大的建筑,前面有~花园,像卢浮宫前面的杜伊勒里花园,它们都有环绕四周的封闭走廊,以此连结无数房间,这样人们便很少需要通过露天的宽大庭园进入另一建筑了。凡尔赛宫的花园很大。但也是如此。换句话说,一个宫殿就是一座完整建筑。相反,北京的宫殿却遵循了一家之内分屋别室的观点,就是在不同的庭院建起不同的建筑物,由长长的石道和遮荫走廊相连结,它们被人分成不同的生活空间,最后它们又都贯通集中在行礼大厅的开阔空间,突出强调的是梯形大理石台阶,围栏,和它们之间的景色。   第17节:皇宫和御苑(2)   图59《秋林群鹿图轴》五代作品,作者佚名图60皇家学堂——国子监的牌楼图61明十三陵之华表图62雍正皇帝所葬泰陵主口的石拱门北海1.团城2.玉佛3.白塔4.大西天5.九龙壁6.松坡图书馆7.金鳌玉以桥8.国立图书馆中海和南海A.新华门B.瀛台(光绪皇帝在此遭囚十年)C.袁世凯总统府D.万善股E.紫光阁F.东门图63北海/中海和南海宫殿都被高高的带有枪眼和瞭望塔的粉色城墙紧紧地围在紫禁城内。它酷似一个设防的城池,厚重的城墙上是有着大约三、四十英尺高、五十英尺宽基础的塔楼。环绕紫禁城的是皇城,它也围有一圈较矮的粉墙,却没有那样的防御性外观。在皇城城墙和紫禁城的中间地带西面被西苑占去,东面则有各种官方机构的建筑,诸机构负责宫廷生活的管理和供给事宜。   紫禁城的最南端是用作典礼的三大殿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又称作“皇极殿”,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盛节等重大庆典时接受廷臣晋见的地方。中和殿的地位在重要性上稍次,主要作为方便的休息场所,皇帝有事去太和殿时在此图64乐器小憩。保和殿主要是用来召见在殿试中取得佳绩的学者。真正的召见群臣之所是保和殿后面的乾清宫,亦为皇室寝宫,也叫做内廷,或冬宫,是供皇帝、后妃和诸王子居住的一个建筑群。(16)建筑被分为两大类,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前者强调辉煌壮丽;而后者则隐秘,不规则,奇特,与众不同,需要的是平和、优美的宅院。后一类提供住宅区和庭园。他们的区别类似于宣言,讲演词,历史文献所用的正式文字与另一种非正式文字的区别。在后者之中,个人的看法和热情、亲密的关系构成了主要特色。太和殿在公共建筑中是正式建筑的代表,西苑是皇家庭园的代表。中国建筑的特点都蕴含其中。   走进紫禁城南端的典礼大殿,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宁静。宁静,是我选择用来描述建筑效果的词儿;它与哥特式教堂的令人振奋向上的精神形成对比。两种建筑的宏大体积都获得了壮丽的效果。对于看惯了法国的修道院和教堂的人们来说,布尔戈斯(西班牙一城市)教堂之庞大,塞维利亚(西班牙一城市)教堂中哥特式柱子之雄壮令人感到惊心动魄。就北京来说,宫殿的宏伟壮观首先表现在从前门到天安门的半英里长的一段景观。天安门有七八十英尺高,上面有一完整的塔楼,像一堵防护墙;贯通高墙的大门至少有七、八十英尺深;天安门外的广场足以容纳十万人。这是皇城的边界。再向里走,人们还要通过两个宽大的庭院和端门、午门。这两道门标志着紫禁城的起始点。紫禁城如同伊甸园里的苹果,充满了圣洁和神秘色彩,禁锢起来的是诱惑和完美。午门之上也建有高高的塔楼,形似防御城堡。越过这道门人们才可进入太和殿的阔大庭院。只有图65《按乐士女图》周文姖(唐代)派画图66《虢国夫人游春图》十二世纪摹本,李公麟摹在皇帝出宫的某些郑重场合,如去天坛祭祀,或出征凯旋时,这些中央大门才被打开。平素朝臣们只从两侧的西华门和东华门进入宫廷。   如此看来,入宫大道的设计构想已显而易见。太和殿前的庭院很大,大约长宽各有二百码。其开阔的空间是体现庄严壮丽所不可少的要素。永乐年间的建筑师曾精细地测算出怎样获得预期效果,因为这种建筑只能站在一定距离处欣赏。宽广的御道,太和门前金水河上的五座汉白玉桥,上达太和殿的三级殿陛,还有较低处蜿蜒展开的大殿金屋顶,交织成浑然一体,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建筑观念。大殿总是坐落在砌高的台基上,白色汉白玉的台阶穿过栏柱直达殿上,拾阶而上,给人以登临圣境之感。庭院的两侧有覆顶的迴廊。台阶被分成三段,中间部分是刻有蟠龙和其它象征图案的石板,当皇上乘轿子时享用。大殿前的露台是一条宽阔的石道,摆放一座大理石日暑,一只大理石嘉量和一对象征长命百岁的鹤、龟,还有一些大铁缸用来装防火用水。   太和殿有一百一十英尺高,二百英尺宽,一百英尺进深,其规模与忽必烈汗的听政大殿相仿。这个殿现在是空着的。中央是高台,有三十平方英尺,可从三面登上彻座,殿顶井藻涂着绿色、金色的方形图案。御座上方悬有一方匾额,上有四个金色大字:“正大光明”,强调正直、坦率、光明磊落的思想品质kwangming一词译成“光明”是不正确的)。我已讲过御座高台破烂不堪的情形,表面主要靠清漆维持华彩。但却不难想象,当皇帝被宫廷侍卫和朝臣们围绕着坐在宫廷之上时,显出一副威严壮观的气派。日本出版的《唐土名胜图绘》一书,以木版画生动地展现了太和殿上大臣们的娱乐活动和午门外的景象。   第18节:皇宫和御苑(3)   被这些木板画所表现并被中国文献所证实的一个有趣景象,就是一对对大象面对面地站在道路两旁。当朝臣们通过时,大象就聚到一起,挽起象鼻,挡住午门外的中央大路。大象平时被关在顺治门内的大象房里。太和殿后面就是略小些的中和殿。一八九八年的一天,当光绪皇帝途经这里准备上朝时,被慈禧太后捉了去。   宫殿建筑的宁静风格并非由巍峨高耸的屋脊,而是由起伏延展的屋脊所造成。朱丽叶·布莱顿正确地注意到,整个屋顶外面没有一根直线。他说:“甚至房瓦的主坡面也有轻微的孤度,有一种波纹。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地用来美饰外形,使其赏心悦目,却没有减少直线形的单纯和闲适质朴的美感。”{17}这情形颇似希腊卫城的柱子,它们并不完全是垂直的,而是向内倾斜,因弯曲的幅度很小,故而人们很难觉察。有一种说法曾很流行,即认为中国建筑的顶部曲线源自蒙古包的天然线条。这种说法似乎颇有道理,实则纯属主观臆想,因为它忽略了中国人对于形式和线条的天然趣味。   当人们站在那儿,深为这些宫殿和天坛的线条的完美纯净而震惊时,必定会感觉到那种对形式和结构的敏锐直觉,以及对比例、结构、曲率的精密鉴别。它们直接源于中国书法中的美学修养。   书法艺术的一条基本纲领是“刚柔相济,宽猛相兼”。很明显,拱形屋顶大约占建筑物一半的高度,与平直的基础和下面的术子形成和谐的整体。没有坚实结构的曲线产生的是柔弱有加,力量不足的效果,而直线形若曲线的配合,所产生的则图67颐和园中之亭桥图68《静听松风图》马麟作于一二四六年是僵直之感。在这方面,纽约的联合国大楼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给人的印象便是稳健有力,但并不优美。它拥有的是戒尺一样笔削的直线,不过此外它一无所有。只有通过直线与曲线的交互配合,线条的并用才能产生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由此可见,不论是建筑,抑或人的形象与性格,刚韧与柔和都是达到美所必不可少的两种因素。   在北京的宫殿建筑中,屋顶是整体结构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在它上面,所有的线条都展示无余。耀眼的屋顶瓦的使用,颜色的选用,又一次突出了屋顶的重要。因此,正像我们将在宫殿庭院看到的色彩效果那样,单层屋顶和多重屋顶的复杂结构几乎构成了建筑中修饰性最强的部分。这一特点在日本的寺庙宫殿建筑中亦可看到。   在中国社会,祖先崇拜在生活中历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坐落在皇城东南角的皇室祖庙——太庙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年中每个季节的头一天都要供奉牛羊来祭祀先帝的灵魂。按照古代赶庙的习俗,每当做出影响皇族前途命运的决策时,都要在此向死去的亡灵—一通告。与普通人家的祖庙不同,皇家太庙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殿堂被分成各个祭室,每个祭室供奉一位皇帝,而且为每位皇帝和他的后妃设有御位。皇帝御位置于中央,两侧是皇后的御位。例如,康熙有四位皇后,便另设有四个御位;乾隆有两后,咸丰有三后,可怜的光绪只有一位皇后。庭院里有古老的松柏,许多乌鸦栖聚在上面。这些鸟凭经验已经知道这个场所是禁止射猎的,在中国其它地区的许多祭祀场所也是如此。   然而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却要数文华殿后面文渊阁中的图69北海1.团城A.玉佛B.玉瓮2.蜈蚣桥3.琼华岛4.静心斋5.北门6.松坡图书馆7.小西天,万佛楼8.九龙壁9.五龙亭(五亭桥)10.观音堂11.大西天12.金盆玉■桥PPP鼓楼图70旗皇家藏书处。那是一座两层楼阁,里面的藏书都套在丝或织锦的书套里,书套旁边用玉别针别住。那儿还有皇帝的御书房,分布在底层和顶层,皇帝可以在此读书。那儿有乾隆皇帝的四部大型藏书中的一部,即著名的《四库全书》。藏在圆明园的一部同样图书在1860年被战胜的英法联军烧毁了。那时欧洲人极为欠缺对中国的了解,英法联军的士兵们全然不知他们烧掉的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当年乾隆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寻有价值的古书,这些书被送往首都,由学者编辑们着手逐一进行研究,并与已有的书籍进行对照。将选出的图书列出书目,用手抄下来,纳入这个庞大的总集。   此外,还附加了未能包含在内的一些优秀书籍目录。当时的编辑们尽皆广闻博学者。尤其是老学者纪晓岚,他是一位聪明过人、富于幽默感的地道学者,乾隆非常敬重他。当年对《四库全书》中每本书的风格,著述情况和价值所做的简要编辑评论,亦即提要,至今仍保持在经典评论的水平。较早编就的永乐年间的全书——《永乐大典》,除了大约二百本今存者外,其余著作已尽被烧毁或已散逸。这套《四库全书》的编纂亦效其法,由专门学者们认真标注,每一笔都加以认真查验。用墨精美,用的是又白又厚质量上乘的宣纸,用丝线装订成册。   第19节:皇宫和御苑(4)   当世人看到康熙、乾隆学习汉语的巨大热情,早期许多汉人对满族统治者的怨恨便逐渐化为乌有了。这些帝王都是文学艺术的保护者,许多令人折服的百科全书、字典、参考书都是由他们下令编辑的。幸运的是,康熙和乾隆皇帝执政皆达六十年。事实上,乾隆在位将及六十一年时,他便退隐了,声称他不敢超过伟大的康熙统治的年限。他死前在内延东侧又平静、舒适地生活了几年。由于乾隆深谙汉族文化,且作有精湛的诗句和书法作品,因而世间有一传说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即乾隆父母是汉人,幼年时他被偷带进宫,由他人用计袭了皇位。   清代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四岁时就被推上了宝座。我在北京时,溥仪还是个二十岁的年轻人,仍住在内廷,跟从R.F.庄士敦(R.F.Johnston)先生学英语,庄士敦先生为他取了个很妙的皇室名字——亨利。我的一位朋友曾看到这位亨利·博仪的桌上放着一罐亨特莱和帕尔默公司出品的饼干,毫无疑问那是他的英语导师送给他的。人们还看到他从旧书上撕下一页来擦鼻子。后来他被“基督徒”将军冯玉祥戏剧性地赶出了皇宫,当然这并非因为他本人有什么过咎,再后来便被日本人绑架,软禁,送至天津;然后被立为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在广岛事件后,他又在前往满洲里途中被俄国人逮捕关押。   我最后一次听到博仪的消息是在一九六O年。那时他已成为一名普通人;正在彻底交待他那与生俱来的“资产阶级”罪行,发誓要为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而工作。   图71蒙古军营   图72颐和园中之石舫   西苑中的南海、中海和北海是历代皇帝的娱乐场所,覆盖着古树,有北海的藏式白塔君临其上,从远处便可依稀望见白塔的丽影。法语称白塔这种奇形怪状的结构为“薄荷瓶”,这比喻很恰当。这一带原是忽必烈汗所建诸宫殿的中心。当初那些宫殿中挂着野猫和貂,地板上铺着黑貂皮。忽必烈汗的猎鹰房在西部。马可·波罗写道:“他的公园内有许多白色雄鹿,勒鹿,瞪羚和不同种类的乖巧的松鼠。”奥德里克曾对宫中一只机械孔雀的技术奇迹大加赞叹,那里还有一座金制的水钟。(参看第四章)   南面是南海,有着极美的景色,也发生过令人寒心的惨剧。由一道狭长的地带与北面陆地相连的一座小岛便是瀛台,它常被此间译为“海洋平台”。实际上,“瀛”的含义是让人想起广为传说的中国海中的仙岛。   改革派皇帝光绪被软禁于此达整整十年之久。它还使人忆起被戴上铁面具然后关进地牢的法国王子,他在那里腐烂、死去,却不为人知,那小岛就在法国冥纳以外的海中。光绪的命运不及王子那么悲惨。这岛虽小,景色却美,光绪帝只在这点缀着美丽建筑群的小岛内才有自由。他是在太监们的严密看守下生活的。那些大监们晓得,他们的小命能否保全就取决于是   图73小帐   否眼从太后的旨意。他们常常换班看守皇帝,这样便无人能与皇帝密谋逃跑。一次有位太监在寒冷的冬天里看到纸窗上有些漏洞,出于对年轻皇帝的怜悯,把洞给补上了。第二天,这位太监便被解除了职务。原来,瀛台中发生的一切,都会立即传进光绪的这位婶娘、专横的皇太后的耳朵。光绪皇帝想推动中国政府进行一系列现代改革,但他的计划遭到了叛徒袁世凯的出卖。三十岁时,他想必产生过一种令人遗憾的听天由命的态度,满足于自己对南海中景致变化的玩赏。这也许没什么不好,面对这样一位母老虎似的婶娘,这位年轻人能做什么呢?适值一九〇〇年,义和团运动兴起之际,他所爱的妃子珍妃在八国联军兵临城下,他与慈禧太后仓惶出逃的前夜,被太后直接下令投入了井中。   “珍妃井”的故事,据一位亲眼目睹的太监讲述原是这样:太后亲自下令后,又亲自坐在庭院对面看着太监投人下井。她的这一恶毒之举起于她内心的危机感。由于她采取了鼓励义和团的方针,导致了全面的暴乱。皇帝本人对此手足无措,但珍妃却总是有独到的见解。直到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企图劝说慈禧太后,让皇帝留在京城与外国侵略者进行谈判。世人皆知皇帝对“洋鬼子”颇有善感,可那老妇人害怕洋人通过这一突变的事件使皇帝重握大权。这是她绝不能忍受的,因而她命令皇帝跟随她一道出逃。除上述原因外,珍妃遇害还由于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而宫中只要有一位聪明的女人就足够了。今天在内宫后面的东北门内,有处景物总被介绍给游客,那就是“珍妃井”。   历史上总是有很多“伟大”的皇后和女皇。唐皇后武则天本以皇帝,即自己的儿子的名义统治天下,却终于以叛逆罪废之,一连数年不许他与外界联系,禁止他见客接人。一位忠诚的宫中侍卫为了保护年轻的皇帝,曾剖腹落肠,以此阻止太后加害于她的儿子。此处对光绪帝的情形加以叙述,不仅是由于我从英文著作中读到了对这位“伟大”女皇、宫谋魁首的毫无意义的颂扬,还因为这段史事影响着整个现代中国历史的进程。   第20节:皇宫和御苑(5)   一八九八年,光绪皇帝只比慈禧太后早一天离开人世,这绝非巧合。很显然,一想到自己已不久于人世,后自已而死的皇帝说不定要向自己的亡灵报仇,毁坏自己的令名,这位老妇人根本无法忍受,因此皇帝便在她前一天“适时地”去世了。传说皇帝咬破他的手指,用鲜血写下了他最后的愿望,即在一八九八年应将背叛他的袁世凯永远驱逐出朝廷。不管这传说是真是假,袁世凯在光绪死后四年间的确被驱逐出了官场,直到一九—一年革命时期他才重又掌权。   南海、中海、一北海目睹了一系列事件申成的悲剧。在南海,光绪皇帝像囚犯一样死去;一个与中海相关联的人物——袁世凯出卖了他。袁世凯在民国成立后,重又登上了政治舞台。因为他控制着军队,一九一五年他企图自立为皇帝、一九一六年,一个叫蔡松坡(蔡锷)的人,在云南举行了倒袁起义,打碎了袁世凯的迷梦。这位蔡锷的名字永存于北海西北角的松坡图书馆。面对蔡锷的起义,袁世凯筹划已久的君主制度像一枕黄粱般地破灭了,因为民众的意志是反对君主制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便要脱离民众。袁世凯被那些同谋者所欺骗,竟以为全国上下都支持君主制的计划,因而利令智昏,悍然称帝。按现今的说法,梁士治(绰号“财神”)曾建有一家报馆。他每天早晨图74《白鹰图》宋代绣品(彩色)都为袁世凯提供上海的报纸,筛选新闻内容,改编后在北京印刷,从那些报纸中,袁世凯得出了民众强烈要求恢复中国的君主制的印象。明代最后一位皇帝临终时一番话听起来非常像袁世凯的最后感想:“然皆诸臣误朕。”   自从一九—一年建立了民国,三海的大部分区域已向公众开放。金鳌玉源桥头,屹立着北京国立图书馆。这是一座极高雅的建筑,与周围古典格调的环境十分协调。它构成了中海与北海的分界线。这一地区,尤其是中海,是慈禧太后常去的地方。现在孩子们可以在湖面上划船或滑冰,但在帝国时期,这里却是禁地。这里的紫光阁是同治皇帝(公元一八六二—一八七七在位)第一次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这座建筑有四、五十英尺高,虽不像其它大殿那样给人深刻的印象,却显得很亲切。宫殿内点缀着建筑艺术的珍品。此处可以看到隐在树丛中的拱形屋顶,彼处有一条修饰性的拱廊护卫着上桥的通道;这里是缤纷灿烂的琉璃瓦,那里是一尊大佛——但整体都很严谨,与周围景致协调一致。唯一的例外是一座隐蔽的欧式建筑,那是慈禧太后突发奇想兴建的。袁世凯将其改建成他的总统府,可是,把它改得非常难看。它衬托在典型的东方景致下,在西方的游客看来,一显得不伦不类,非常难看。   朱丽叶·布莱顿用优美的文笔描述了三海区域的难以名状的美。“分析北海这块被遗忘的角落的迷人之处……是不可能的。这魅力是一种应仔细品尝的味道,是一股泌人心脾的香气,是我们眼中的色彩,倒映湖中的柳影;是灰色的右堤,如同沿湖岸扭动的巨龙。这魅力存在于南飞的鸭群中,存在于微风吹动的青草中。那青草爱抚着破旧的汉白玉石栏,一如鲜嫩的灌图76《春山行乐》马远(南宋)作图77山水夏珪(南宋)作图78青铜色罐胡人形式,口内书临乾隆皇帝一首诗木在金色屋顶中伸展。它们还存于蓝蓝的水中琉璃瓦的倒影,存在于被淡紫色的通道略微染成紫色的乌鸦翅膀上,存在于黄昏站立在岩石上的挺拔的苍鹭,苍鹭们像立在基座上的铜像一样凝然不动。也存在于对于惆怅地凝视着我们的历史的思忆中,存在于轻柔地融人尘埃的今日之忧伤中。”   罗伯特·哈特爵士曾组建了中国的邮政系统。朱丽叶·布莱顿是他的侄女,她怀着深厚的感情撰写了关于北京的文章,而且常常写得很美。她所著的《北京》(Peking)一书堪称是关于这一古都的英语书籍中的典范作品。   她所写的所有庙宇和景观都是她怀着特殊的游览兴趣做过实地考查的。说来真巧,写北京写得最好的几位作者,名字的起首字母都是“B”,布莱契奈德(Bretshneide])写出了最好的考古研究报告;布莱顿(Bredon)带着一个探幽钩沉者的明敏志趣。写到了北京城中所有被遗忘的角落。J.P.O.布兰德(J.P.O.Bland>和柏克豪斯(Backhouse)是一对搭档,柏克豪斯的中国知识和布兰德的生花妙笔相结合,便写出了两部读来颇似探案小说的历史著作——《北京宫廷纪事与闻见录》(The Annals and Memoirs of the Conrt of Peking)和《女皇治下的中国)。(Che uhder theEmpressDo、ger)。这里无意贬损其他作者的成就。但上述著作的价值将永存不灭。   第21节:皇宫和御苑(6)   将中海与北海隔开的大理石拱桥称为金鳌玉妹桥。这座桥历来就是一条供人们从城区进人皇城的公共通道。在桥的两侧,人们可以瞥见湖上景致。著名的团城便坐落在桥的东端;与团城相连的小岛上,建有一座壮美的白色舍利子塔,也称白塔。这团城也称回城,面积虽不大,但它却以承光殿中所供的玉佛闻图79庭园之乐名于世。佛像面露蒙娜·丽莎式的微笑,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18)据传说,不论一块多么洁白的玉石,只要一靠近这尊玉佛,便会黯淡失色。玉佛置于玻璃后面,游者可以贴近身去仔细端详。在承光殿的庭院中还有一件稀世之物,即玉瓶,它高约二英尺,壁上雕刻有龙和鱼的形象。它很可能是忽必烈汗的遗物。马可·波罗曾描述过这类玉制容器中的一件,说它价值连城,饰有珍珠缀成的流苏,高度“达五英尺”。当然,还有其它一些与承光殿这只相近的玉瓶,如内廷养心殿乾隆寝宫中存放的那只,但承光殿这只玉瓶的规格却是世上罕见的。据史籍记载,元宫城被毁时,此瓶逸失,后乾隆在一小寺庙中发现了它,遂付出相当于一千美元的高价将它买下,并移置于此。乾隆还在瓶上题写了自己的一首诗。我们应当记得,我们此刻正站在俯瞰蒙古统治者荣耀的小岛上,再向前去便是清统治者的遗迹了。   白塔显得很奇特,并非中国通行的样式。在园中观览的人们可以越过莲花覆盖的湖面看到它投在水上的倒影。人们若不走近前去,登上它作为基础的台基,便很难估测出它的体积之庞大,它的顶部很可能是北京城中的最高点。一般说来,舍利子塔的形状都是厚重而圆的塔身,顶部有一小巧的机关,令人想到在西藏、泰国、缅甸等地发现的高僧遗骨。白塔在北海御苑中所占的显赫位置,表明了佛教自十二世纪以来对中国的影响之深。实际上,佛教的影响还可上溯至四、五、六世纪(有紧邻北京的山西云冈石窟造像为证)。长久以来,佛已深入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而佛教实际上则是十九世纪以前中国所受的唯一重大的外来影响。唐朝以来,佛教故事一直是中国民众深感兴趣的。佛经用语也已渗透进了中国习用语言之中。慈禧太后被尊称为“老佛爷”,一个可爱的胖小子则被叫成“小菩萨”。至迟在四世纪时印度的僧侣便已来到了中国,他们被称作“西僧”,而佛教的天堂则被称为“西天”。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北海便已同非凡的道士邱处机有了联系。邱处机道号长春,当时住在昆仑山,成吉思汗闻得他的盛名,便派人前去相请。邱处机送前往蒙古的额尔德尼会见成吉思汗,可是汗王已离去,他便继续寻访,在经历了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奇遇后,两人终得在印中边界处相见。邱处机向大汗建议禁绝杀戮。自那以后,他便返回国内,在北海附近的赠地上住了下来。那座白塔实际上是一六五二年在第一位满族皇帝顺治督命下,为纪念达赖喇嘛图80葫芦形罐器南宋作品图81忽必烈汗像图82《八官人图》细部属五代或北宋期作品,署名陈鸿图83紫禁城皇宫北部或称内廷A.乾清宫BBB.皇子居所C.九龙壁D.乾隆退位后居所及皇太后居所E.珍妃井F.养心殿G.御花园皇宫南部a.午门b.金水河c.太和门d.太和殿e.中和殿f.保和殿g.西华门h.武英殿i.文华殿j.文渊阁k.东华门图84《明皇幸蜀图》挂轴之细部墨彩绘于丝绸,约为八世纪原作在十二世纪的摹本图85陶器涿州型黑罐,浮突白字,明代作品(彩色)来访北京而建造的——也许政治和宗教的意义各参其半吧。登上塔基便可看到,靠近塔基处有一神龛,内供一尊七头三十四臂十六足的偶像,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串人颅项链,清楚地显示了喇嘛教的影响。   站在这座绿宝石般的小岛之巅。人们可以看到天赐美景,看到广裘的乡野和都城的辉煌。十二世纪的周恽曾对这座小岛做过描绘,另一篇同类文字见于《辍耕录》,它述及了蒙古时期的古老荣耀。下面不远处的湖水闪着金色的波光潋影,远处的西山在褐色的暮霭中逐渐隐入了地平线。在晴和的日子里,西山便会映着朝阳,山峦由红转为微紫,再向上的山顶便转为紫红和幽蓝的色彩。前面的下方绿叶丛中隐约露出檐角的奇妙造型,饰有描金绘彩的朱红门柱与粗糙的皂荚树和松树的枝干形成悦目的对比。湖岸之上,彩绘瓦顶的牌楼散布于僻处,大理石桥横跨在碧蓝的湖水之上。仲夏时节,湖水常被绵延数英里的莲花所覆盖,那柔柔的花香并不为匆匆的过客所注意,却惹动了船中阐荡或岸上漫步的人们。向东不远处,内宫和三座雄伟的典礼大堂的檐顶历历可见。   第22节:皇宫和御苑(7)   在远近各处,特别是北面,小山上遍布着亭台楼谢,游廊隧洞,石甬路引人游历各处奇绝的景点。向低处的水平线看去,北面横亘着一道游廊,现已显出几分破旧之迹。我记得在那游廊上曾品尝过一种中国式的玉米糕,是用皇家御膳房的方法蒸制的(北海在一九二五年对公众开放)。这窝窝头用中国玉米制成,平时被看作穷人的食物,是买不起稻米的农人们吃的。可在彻厨们的调制下,这粗糙的食品却变成了可口的美味。   在湖的北面,和白塔相对处有两座建筑。其中一座确是美矣美轮,那就是九龙壁。我记得它足有三十或四十英尺长,由龙云交织的浮雕构成,雕像皆覆以光彩夺目的琉璃瓦。另有一座九龙壁存于内廷的东部,但常人难得见到。在湖的最西北角上,坐落着两个非比寻常的建筑物,即小西天和大西天。大西天中有一座小山,山上四雕着数百个高憎的造像。这一景观与其说是为了引起赞佩之情,毋宁说是为了镇服信徒。它令我心生一丝恐惧,犹如柬埔寨吴哥窟和印度庙宇给我的感受,那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塞着人的形象。有时我从中能见出一种倾向,我称它为中国的罗可可,一种过于雕饰的倾向。这种情形在中国的园林中亦有表现,形状各异的门窗太多,普通的院墙也要在顶部现出波浪状的饰样,那种简洁线条的古典美已被置诸脑后。同样,出现在彩绘陶瓷上的装饰风格也往往显得过分,比之宋代的白色单彩瓷瓶具有的朴素美,已显得大为逊色。   在中国的园林中,亭子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亭子是一种很小、很简单的建筑,它的轮廓让人一目了然。它还必得作为一种美,独立在那儿,如花瓶一般。亭子的形制、比例、飞檐彩饰等方面都凝聚着深远的匠心。若要达到完美,便须依据特别的目的选择色调和形体,上下高低都要比例匀称,或小巧或雍容,风韵有别、若干亭子联合在一处,其色调与形制就更显重要了。我们在这一带便可以见到两处实例。   第一处是玉亭岭,坐落在西北角。那岭的形体恰似舞动之龙,跃入水中,五座亭子略呈半圆状分布,像通常那样以廊道相连。这一布局造成的美妙组合打破了湖岸轮廓的单调之感。   另一组亭子见于煤山的岭上,在北海北面入口不远处。我们在第三章中提到过的煤山,在内延后面中央处拔地而起,也   图86青瓷盘元代作品   图87《花鸟》刺绣(宋代作品)   许有三百英尺高,且与内廷相隔,因而它与许多城门处在同一中轴线上。这中轴线是从外城的南门延伸过来的。因为北面没有中心门,所以煤山便成了这条线的终点。它无疑成了观察烽火台上烟火的地点。那些烽火台是一套战时报警设施,它们列成一线从北面的长城穿过乡间直达此地。山岭上的五座亭子顺着向下的山势匀称地分布,它们的造型和色彩总是令游人赞叹不已。据朱丽叶·布莱顿(19)的记述,这些亭子经过使臣们的描绘,其美名传到了俄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耳里,于是她命人在彼得格勒的皇宫中为她复制了一座。   再向下去,便有一株铁链拦护的树,指示出明朝末帝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上吊自尽的地点。皇帝一大早便换了衣裳,脱去了皇袍,宫中响起了早朝的钟声,可是没有一人上朝。皇帝穿了一件短小的绣龙上衣和黄紫二色长袍,赤着左脚,由一名叫王承安的忠心太监陪伴,从神武门出宫,进到煤山园内。他凄然凝望着城中,在长袖的袖口上写下了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然后他便在有名的“皇家冠带”亭内上吊而死,那位忠心的太监也一同赴死。(20)   颐和园有着同北海、中南海一样的景致。它也是建在山水之间,装点有塔庙、游廊,只是它规模要大得多,也更加奢华。有案可稽的是,它是一个老太婆的五千万美元的即兴之作。慈禧太后挪用了二千四百万两银子,营造这座供她玩赏的巨大游乐场。   常听人说中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为海军在甲午海战中败于日本之手,致使中国不得不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我很怀疑这一说法。即便中国建起了一支规模不大的海军,它也会在战争打响后片刻即告溃灭。挪用海军军费的主意是受到太后的著名首席大臣李鸿章的赞同的,即便当时朝廷的情形换个模样,中国也不会拥有像样的海军。李鸿章的搜刮之手从煤铁矿到河运是无孔不入的,他和盛宣怀都是那一代人中的首富。他们所办的中国轮船运输公司以贪污腐败而臭名昭著。一九一一年中国革命民众的大暴动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推倒盛宣怀。如果说这类人连赢利性的商业航运公司都办不好,还谈得上什么办海军呢?在天津,八国联军打算将带来的近百万磅弹药和杂凑的来福枪、炮弹卖给买办,这些军火都是俄、德、法、英、捷克诸国造的,实际上是否能用就另当别论了。在一艘海战中被俘获的中国炮舰上,人们发现它只携有两发炮弹。如此看来,即便是那笔钱不被那满脑子私欲的老太婆挪作他用,难道中国就能在海战中战胜日本吗?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曾想部分毁掉颐和园,可他们终于未能做成。几年以后,园子又经修复,得以重放昔日光彩。   有一幅传世的画轴,是为庆贺康熙皇帝六十寿辰作的,节日中充满喜庆气氛的城市风光尽展在妙笔长卷之中。它引导观赏者的视线从内宫经过城西北的景致,再穿过西直门,进入西北郊,停在老颐和园外的几道门那儿。画面展现了那个重大日子的庆贺场面。列阵的士兵、骑兵、御用车马仪仗、聚集在各处的满族旗手以及乐工和杂技艺人,最后还有沿西郊大路分布的客栈,来自各省的行会把它们都占用了。画上的文字说明着各个戏院是由哪个行会或衙门出资承办的。   颐和园即新圆明园,它的园址毗连圆明园的废墟。那场浩   图88《枇杷戏猿图》宋代作品   图89《泼墨仙人》梁楷(宋代)作   劫发生在咸丰朝。那时,著名的慈禧太后还是个年轻姑娘。她随同她的国王夫君一道,可耻地逃到热河。那段回忆想必如创痛一样令她无法释怀,她是亲眼目睹了圆明园的昔日风采的,可眼下却为兵燹所夷,显然再无修复之望。那是一种惨绝的践踏文明的行径。她在晚年以为她应当建一座新园以享快慰,于是便有了现在这座颐和园。她为此颇觉得意,以致于在这新游乐处所竣工后,她在里面度过了她的大部分时日。   这座颐和园,从建筑学的观点看,确实代表了中国关于地上天堂的幻想。有时它被称为万寿山,因为园中最显耀的便是万寿山,它坐落在西山之麓,靠近玉泉山。山上的建筑鳞次格比,山北的入口处还有一座建筑群,人口通至湖的北岸,那里有一座宏伟的佛香阁,燹丽高峻,矗立山顶,直薄云天。这座建筑最能代表中国人“阁”建筑的理想,建阁于高处意在望远。在园中不计其数的建筑物中,包含着一座三层的戏台,一个设有铁制转藏轮的亭子和庭院。这是为慈禧太后建成的一处绝妙居处,位于一片美丽的石庭之前,装点有一对铜鹤和其他摆设,最讲究的是从特定角度、位置上观览景致时可见出的匠心。正如现代建筑中观景窗的设计追求那样,亭台楼榭通常都选在前景与远景水乳交融、和谐一体之处。从不同的地方都能见到玉泉山上汉白玉塔的姿影,因此人们在远处也会看到装点着汉白玉牌楼的整个景观,犹如置身梦境之中。   在较低处,一座华美的拱廊立于岸上,两端立有两尊来历久远、闻名遐迩的铜狮。整个湖岸线都是由绵长的汉白玉栏杆和蜿蜒伸展的彩绘长廊环绕着的,以秀美著称。站在拱廊之下的人们可以看到隔湖相对的龙王岛,以及通向岛上的十七孔桥。再向远望,在岛的一角,横有一座以其精美而著名的桥,人称罗锅桥或驼背桥。“   那条大石船,又称石舫,有两层楼高,长约八十英尺,伫立不动,泊于水中,其状如真,构想新异。有一次慈禧太后弄来了一条游玩的汽船游湖,船游一周达四英里长,但她后来却没有再游——也许是她买不到零部件吧!   第23节:形式研究:寺庙、佛塔和雕塑(1)   第七篇形式研究:寺庙、佛塔和雕塑色彩、形状、线条与气氛是构成一切艺术的基本因素,而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美。艺术直接诉诸感官,但美感的衰退经常把艺术引向歧途,促使人们用智力、几何方面的分析来替代已丧失殆尽的对美的感受,那实际是一种绝望的体现。对这种艺术进行任何理论上的辩白都是毫无意义的。   众多宫殿与皇家游乐场的精妙着色艺术,我们已经谈过了。但对中国建筑来说,无论是宫殿还是宝塔,形状是同样重要的。在中国所有的寺庙建筑群中,宝塔是至关重要的成分。事实上,最古老的寺庙唯一保存下来的部分通常就是宝塔。它就像一个花瓶,孤零零矗立在那里,完全依赖线条与形态的安排来体现其造形之美。在西方城市中,教堂的尖顶为人们提供了陆上标志;在中国的风景中;宝塔起着与之异曲同工的作用。   北京的寺庙数不胜数,有儒家的,也有道家的,有佛教的,也有喇嘛教的。就其形状的完美来讲,天坛别具一格,出类拔萃。许多作家盛赞它为“中国一切宗教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三层青瓦金顶的圣坛”,是“人类灵感的杰作”。在中国所有的艺术创造中,就单件作品来说,称天坛为至美元上的珍品恐怕并不过分,它甚至要超过中国的绘画艺术。天坛对人们情感的震动,除了它的壮丽雄伟之外,还来自其建筑本身的比例合度,其色彩的完美,及其与苍天的浑然一体。朱丽叶·布莱顿曾以诗人般的敏感这样描写她静观天坛时的感受:在这一游人罕至的静谧角落,你可以不必担心他人的打扰,凝眸注视那大片微微颤动的青草和那些庄严矗立的绿树,纵横交叉的大理石甬道把它们划成大大小小的格子。这些草木似乎吸收了周围空间、光线和空气中所包含的一切宁静与柔和。如果时间允许,你可以在清晨来这里,晨曦薄雾中的天坛顶盖仿佛悬浮在半空,梦境般隐约迷离。正午时分,阳光灿烂辉煌,此刻的天坛又别是一番景色。傍晚,夕阳西下,如一轮火球坠入西山之后,晚霞映红了大理石,色彩格外鲜艳。清晨、正午、傍晚的天坛,风景各异。但若想真正体会天坛的精妙绝伦,你得选择月明星稀或瑞雪缤纷的夜晚,月光是如此的神秘,雪花是那样的轻盈,只有此时此刻,你才能切身体验到天坛,这人类建筑的瑰宝,与那树木的美妙,与那苍穹的空旷是如何和谐,它是如何准确地反映了生命与永恒的真谛!只有此时此刻,你才能领悟这树丛与建筑象征了智慧、爱心、敬畏与无所不在的宁静。神用这些启示教育混沌无知的人类。{21}   第24节:形式研究:寺庙、佛塔和雕塑(2)   沐浴在月色中的天坛是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因为在那时天幕低垂,天坛这座雄伟的穹顶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镀金的圆顶在云朵或繁星的衬托下闪闪放光,三层坛檐在夜里显得更加宁静安祥,令人敬畏。层见叠出的大理石栏杆支撑并托起了整座建筑,其造形象征了人类向上苍奉献了自己的灵魂。天坛恐怕是世界上最能体现人类自然崇拜意识的建筑。与其他森然可怕的宫殿或优雅别致的楼阁不同,天坛与哥特式大教堂一样,真正能让人们体察到神灵的启示。   祭天是中国古代最具威严的仪式,那是仅属于皇帝的特权。在这一活动中,皇帝是最高贵的祭司,是其臣民的代理主教。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国最古老的思想方式,它既不是儒家的,也不是道家的,更不是佛家的,是先于它们很早就存在的。对上帝的膜拜{22}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的开端。儒家学说是一个伦理道德说教系统,也包含一些以史实为根据的社会政治内容。孔夫子本人从实质上说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便是在他之前各时代祭天的形式。《论语》中有两处记载了孔子感觉史料不足的苦恼:我不知其细节,因为缺乏历史依据;如果史料充分,我就能恢复它们。还有一次他说他不知道究竟该怎样来祭天,如果有人知道,那么治理天下易如反掌。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见《论语·八佾》)不管怎样,祭天这种礼仪持续了四千年。它所唤起的那种威严神圣的感觉基于这样一个事实:除其祖先之外,皇帝只向天跪拜行礼。而只有祭天这一场合,皇帝才面北背南向人顶礼膜拜而不是面南背北受人膜拜。另外,还有一个古老的信念,认为皇帝“受命于天”,他统治的期限也是天命决定的。所以,一氏王朝的衰亡是由于上帝已把“天命”传给了别人;当一个人在动乱之后成功地一统天下,人们便把他看作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正因为如此,汉语“革命”一词最初的含义就是‘天命的改变”,这与欧洲“天赐君权”的意思是一致的。   还有一些认识是与此一脉相承的:饥荒与干旱被看作“天怒”。如果自然界或人世间出现了什么不同寻常的变乱,如周蚀、干旱或社会动荡等,人们就会认为是皇帝受到了天责。据中国神话传说。公元前十八世纪尧帝曾祈祷天帝赦免其子民的罪孽,只归罪他一人。   这种朴素的思想方法与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观念密切相关。根据这一理论,世界的安宁依赖于阴阳的调和。如果人世发生了流血杀戮等暴行,破坏了阴阳的均衡,自然界便会出现干旱、洪水和慧星等现象。   天坛是圜丘坛、祈年殿两部分的总称。冬至在圜丘坛举行图91天坛AA.入口B.乐工房C.神厨D.斋宫E.皇穹宇F.圆丘坛G.祈年殿HI.用品库J.宰牲亭K.长廊图92罗汉辽金时期,仿唐风格,三彩陶祭祖。祈年殿俗称天坛,春天来到(立春)时在这里举行祭祀,祈求五谷丰登,故而称作祈年殿,它比圜丘坛高出许多。但皇帝的“大祭”是在囵丘坛举行的,其隆重与堂皇的程度只有泰山之祭才能比拟。泰山之祭是另一仅仅属于皇帝的特权。但是,除非国富民强,天下太平,并不是每一个统治者都会在泰山举行祭礼。而且,一个平庸的皇帝祭泰山,人们会认为他狂妄自负。各朝史书对皇帝出祭泰山的事情都有详细的记载。   在冬至前夜,皇帝就离宫去天坛祭天,行进队伍庄严肃穆。为方便皇帝通过,紫禁城的午门与前门大开,这种场面是不多见的。皇帝的轿子由十六位贵族青年抬起,轿帘上绣满金龙,随从人员前呼后拥,大概有两千之多,其中包括王公大臣,亲随内侍,还有那五色斑斓的仪仗队伍。通过前门的道路已事先用黄土铺平,整个队伍在祭礼前一天的黄昏里静静走过。在天坛入口附近设有供皇帝当晚带戒沐浴的斋宫,巨大的灯笼悬挂在祭坛的东南方,彻夜通明。灯笼架硕大无比,里边有一个人专门负责照看灯火。午夜才过,皇帝就起身沐浴更衣,等候黎明的到来。终于一切准备就绪,王公大臣在大理石栏杆围成的环形阶梯上整齐侍立,为祭祀精选的小公牛在阶梯下东南角的绿色烤炉上准备妥当,天神与当朝皇帝祖先的牌位摆放整齐。然后,皇帝才开始走向祭坛。他首先在皇穹宇做一番祈祷,并在那儿休息一会儿,接着向南登上通往祭坛的三层阶梯。他在祭坛正下方的中间阶梯上站好,这时古朴的圣乐在一些比较简单的乐器上奏出。在同一层阶梯上东边摆放着太阳,五大行星与二十八星宿的神位,西边是月、云、风、雨的神位。皇帝身边站一个保管祈祷所用跪垫的侍者和一个“监察员”,其职责是保   第25节:形式研究:寺庙、佛塔和雕塑(3)   图93贵族府邸一角   证整个仪式完全按照传统的形式来进行。后面站在皇帝下方的是王子王孙。   祭祀时刻到了。皇帝登上台阶,站好位置,庄严肃立。他的正南方向摆着天的牌位,稍下方的左右两侧安放着五帝的牌位,负责祭祀与祈祷仪式的官员站在附近。皇帝诵毕祭文回到原来的位置。整个活动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完成之后都有音乐奏起。等到作为祭品的公牛献上之后,皇帝便走下台阶,回到他斋戒沐浴的斋宫。从形式到内容,祭祀活动的每一步骤都要严格完成,方位、步伐、栏杆数目有严格的规定,所有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这一祭祀活动中,蓝色是神圣的。天是蓝的,琉璃瓦是蓝色的,大臣们的制服与皇帝的龙袍也以蓝色为基调。五色。五行,五方(四方加中央)在阴阳学说里都具有其特殊的含义。   天坛与坐落在煤山上的两个低矮小亭相似,但其外形的庞大增加了它的雄伟气势。天坛上的坛檐所构成的线条绝妙地表现了其古典的美,沉静平实。在泰国和缅甸,这种艺术构思被过分发挥,檐角上翘过猛,与另外一些表现得过于夸张的装饰一样,弄巧成拙。   北京也有一些印度支那风格的建筑,它们是随佛教一起进入中国的,其中北海白塔是最为突出的代表。舍利塔本质上是僧徒的坟墓,安放僧徒骨灰的地方,是一个巨大的穹顶形结构,顶部形状各异。位于平则门内的白塔寺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在规模与高度上,它与北海白塔是绝妙的一对,但由于它位处平地而不是建在山顶,所以并不十分引人注意。它始建于辽代,即公元一〇九二年,忽必烈于一二七二年进行了重建。与北海白塔相似,其塔基坚固,状如意大利红勤地酒瓶。塔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十一层结构,上有一个卷边碟状的结构托起一个小塔。顶部小塔在古代是馏金的。外凸的塔檐上悬挂着风铃。忽必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据说他用了五百多磅金子和二百多磅银子来装饰这座建筑,他还命人环绕该塔修建了一排白色大理石矮墙,衬上钢网,以免顶部有东西滑落伤人。康熙和乾隆皇帝时期,白塔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但如今的白塔已陈旧破败不堪,宽敞的寺院成了定期庙会的场所,成了废铜烂铁、水果疏菜的交易市场。   佛教建筑的另一种形式,佛塔,也有两个绝好的代表:京城西北角位于郊区的五塔寺和西山附近的碧云寺。五塔结构曾经是一座寺庙的组成部分,但今天只是孤零零地矗立在野地里。明朝时,有一富裕的印度高僧(名班迪达——译注)带来了佛的金像和金制的“金刚宝座”作为礼物献给了当时的皇帝(即明成祖朱棣——译注)。那位皇帝非常高兴,所以就让那个印度佛教徒在这个地方按照金刚宝座的形状修建了五塔寺。寺庙于一四六五年竣工。塔基是一个巨大的方块,高五十英尺,周边饰有齿状边缘的佛像,设有台阶。在这巨大的方形塔基上坐落   图94贵族府邸一角   图95上:《货郎图》李嵩作;下:苏东坡(宋代)手迹   着五座佛塔,中央一座,四角各一,每座佛塔都由十一层构成。   碧云寺的佛塔是乾隆皇帝于一七四八年命人修建的。它的风格比较时新,也是同类建筑中最为完美的。佛塔本身及塔基周边的雕塑保存也比较完好。乾隆皇帝在此建塔是出于他对此地的偏爱,此处有他的行宫。塔身有十三层而不是十一层,而且人可以登上塔顶眺望周围的乡村,远处的北京城也尽收眼底。人们还能看到附近另一种风格的印度建筑,作为僧徒墓地的“道场”。   塔是中国风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高阁式建筑,底宽顶窄,但与阁不同的是,它不用于居处,而用于表现佛学思想。当然,这种外来的佛学思想有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尽管窄一些,但在层数、翘檐、窗户及顶盖的安排上,塔与阁是相似的。塔上的窗户只是具备窗户的形状,实际上不起什么作用,因为它们是不透光线的。阁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等等,塔亦如此。有时塔檐下悬挂风铃,给塔增添了一种修饰性的阴柔之美。   塔是用于安置佛之遗骨(舍利)的所在。塔基中藏有佛经。中国人认为它有镇邪制妖的神奇力量。建于十二世纪的杭州保椒塔于民国元年倒塌’。人们曾相信塔下压着白蛇精,但倒塌后,人们却发现塔下藏有数以百计的佛经。作为体现十二世纪印刷技术的样品,这些佛经颇为珍贵。至于舍利,佛身火化后在灰中存留的残骨,据我所知,不过是一些蛋白石。印度僧徒知道这一点,中国僧徒却不清楚。这些闪闪发光的石头自然会使当时的中国人感到神奇。在广州北部一座古老的禅寺里,我有幸亲眼看到了一块装在盒里的蛋白石,这种殊遇是大多数观光者不敢奢望的。他们把那块小石递给我看时,神态极为庄重严肃。佛牙在泰国,但我从没听说中国哪个寺庙声称藏有佛骨,有的只是舍利。中国僧人接受舍利为佛骨的说法也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对他们来说,释伽牟尼的骨像珠宝一样放射出神奇灿烂的光芒是很自然的。   第26节:形式研究:寺庙、佛塔和雕塑(4)   北京所有的古塔中,玉泉山的汉白玉塔是最著名的。该塔挺拔俊秀,俯视大地,在阳光下绚丽夺目。玉泉山还耸立着一座绿色琉璃瓦镶面的古塔。像瓷器的彩绘一样,这些瓦具有很强的装饰功效。一般的古塔,各层之间有大小相等的空隙,但这座琉璃镶面的宝塔却不同,它的更高更大的塔层都是虚设的。第二层塔有栏杆环绕,栏杆下是最底层塔的两重顶盖。第二层塔也是两重顶盖,只是稍窄一些,上边是第三层塔的护栏。第三层塔是三重顶盖,只是更窄了一些,塔顶是一座大钟和一个倒置的碟状结构。整个古塔让人感觉它正像一颗冠状宝石。不远的狩猎园还有一座相似的琉璃镶瓦面宝塔,同样美丽。   天宁寺的宝塔是整个京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建于元朝以前的辽代。有些年代久远的古塔已经看不见了,如建于公元八世纪的悯忠寺塔。天宁寺古塔今天还耸立在外城的西门外边。天宁寺是我们辨认辽金两朝都城旧址的依据之一。但它的始建日期要早许多,可以追溯到北魏四七二年,当时这里就有一座寺院。但以后各个朝代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整重建,它的名称也一直在不断地改变。天宁寺有十二世纪的石刻和一尊大佛。明朝军队占领北京时,这座寺庙被烧毁了,但它在十五世纪又得以重建,规模加大了。乾隆皇帝在十。八世纪又花巨资重建了该寺。天宁寺宝塔的塔檐上过去曾悬挂着三千四百个风铃,但大多数已经零落不见了。这座天宁寺和忽必烈建造的鼓楼属于北京未遭彻底破坏的最早古迹。   北京的古塔分白、黑、黄三种颜色。北城墙外的黄塔建于十七世纪。它是清朝第一代皇帝为首次来访的达赖喇嘛修建的,喇嘛及该教蒙古族信徒的座位依然完好。在皇家资助下,该塔得到几次扩建。黄塔的“黄”字源于喇嘛教袍的颜色,黄色代表他们的教派。该塔的圆顶是印度风格的,四角耸立着四根高柱,结构与印度的泰姬陵相似,但规模当然要小得多。该塔以其浮雕作品知名,因为年代较晚,所以这些浮雕保存完好。   如果把塔的顶部切掉一两层,那么塔便成了一种亭式结构,因为亭也可以具有几层装饰性顶盖。雍和宫喇嘛庙里低矮宽阔的六角亭就是这类建筑的极好例子(雍和宫之所以叫作官而不称作寺,因为它曾是一位清代王子的寝宫)。   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中国风景的另一个特色,是那种叫做牌楼的装饰性拱门。北京人看作四大参照点的四大牌楼是东单、东四和西单、西四,它们是纯属装饰性的牌楼。北京牌楼的最好实例是颐和园内正对昆明湖的那座和十三陵入口处的那座巨大的石牌楼。十三陵的石牌楼一直被称誉为最杰出的牌楼建筑,这不仅仅因为它的形状完美无缺,还因为它的体积庞大无比。当然体积大小不足以说明问题,这座牌楼的结构与色彩搭配也是无可挑剔的。天朗气清的日子里,玉泉山入口处的汉白玉门楼也是非常值得一瞧的。尽管它的规模要小一些,但在苍松翠柏的衬托下,这座洁白如玉的门楼给人以一种耳目一新之感。   我们已经说过了五塔寺墙壁上的浮雕作品。碧云寺与黄喇图96《炙艾图》署名李唐(一一〇〇——一三〇〇)图97沉思之佛漆饰(元代)图98观音木制(元代)图99宴乐嘛寺的那些浮雕保存状况更好。北海彩色琉璃瓦制成的九龙壁浮雕更让人赞叹不止。这类以龙为主题的浮雕作品在中国非常普遍。孔子老家山东曲阜孔庙石柱上的龙雕是最杰出的代表。龙雕也见于天安门外的华表之上。十三陵的龙雕更为精美。多贝于寺庙与官邸门口的石狮也比较普遍,但由于简单复制的原因,这类作品大多流于俗套。要想见识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动物石雕,我们得去西安看汉代将军霍去病墓前的石马雕塑。这组与真人实物一样大小的出色作品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其中之一造形为一位汉人俯跨在马背上。这些作品是为了纪念这位闻名遐迩的将军征服土耳其斯坦而修造的。   中国的青铜作品出现于商朝,其中有些作品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十五世纪这一段时期的青铜三足鼎还大量存在,当然北京故宫收藏了一些最好的作品,鼎上刻印的文字可以证明其真实性。今天在北京,我们还可以看到东药庙有名的铜马,其腰腿部分由于历代参拜者的触摸已经光滑闪亮(据说触摸该马可以带来好运)。距颐和园入口处不远,人们可以看见昆明湖岸上那著名的铜牛,这里还可以看见入口处那些古老珍贵的青铜狮子和万寿山侧湖岸上大牌楼处的狮子。不论在慈禧太后的颐和园行官还是在紫禁城主要宫殿的庭院,人们都能看到一些青铜鹤和青铜狮。   北海白塔岛脚下团城内的雪花石佛像是中国雕塑的杰作。像其他伟大的艺术品一样,它通过眼神与微笑传达了人类表情的奇妙。在西方人那里,它以“面带蒙娜·丽莎微笑”的玉佛而知名。   中国的塑像普遍为木质或泥质,这一点表明了中国人能严肃地对待宗教或他们的神,人们在许多佛寺里经常可以看到巨大佛像的头部是残缺破损的。中国人对神的这种漠然由来已久。规模较大、财力较盛的寺庙通常有一种特殊的罗汉堂,罗汉像的数目有时可多达五百,总是以它们各自不同的面部表情吸引人注意。罗汉不是常人,通常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神力,有些罗汉把自己打扮成叫花子的模样。所以创造者苦心经营,千方百计地赋予它们各具特色的表情。东药庙和碧云寺都有这样的罗汉堂。北海西北角的“大西天”就是一个泥塑佛像群,但不幸的是这群佛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令人称道的地方。最为珍贵的是一尊非常古老的檀木佛像,那尊佛像原在白塔寺,后来被康熙皇帝迁到了图100观音彩饰木制,(金)(公元一一一五—一二三四)至元初时期作品图101魔法师十四世纪壁画,两手分别置于日、月之上图102刺绣画面明代作品图103《溪桥赏春图》戴进作,明代初期宫廷画北海的宏业寺。它所用的木料如此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撞击一样的声音。   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足以写成一本书,但我们在这里只能简单从事。从古典审美趣味角度来看,没什么可以超过宋代的白瓷花瓶与白瓷碗钵(汝窑、官窑,特别是定窑的)。在这一时期,印花青瓷也得到了发展。在皇家的资助下,明朝各种瓷釉的着色艺术进步很大。宣德年间(公元一四二五—一四三五在位)的景泰蓝(公元一四五〇—一四五六)以及成化年间(公元一四六五一一四七八)的瓷器都很有名。十六世纪末叶是中国陶瓷业百花齐放、兴旺发达的时期。不断发明,不断完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十七世纪康熙和十八世纪乾隆时期,那时皇家的赞助极大地推动了精美雅致作品的创造,其中最著名的是乾隆皇帝的“蛋壳细薄胎瓷”(eggshell Porcelain)和其他一些古月轩器皿。 小说下载尽在http://www.bookben.cn - 手机访问 m.bookben.cn---书本网【gzbysh】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